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这几天袁老的音容笑貌、慈祥面容不断在眼前闪现,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5月24日,送别袁隆平院士,方城县育种专家于松昌还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65岁的于松昌是方城县赵河镇王岗村农民,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1973年,于松昌开始自己摸索并钻研育种技术。1994年,已在育种行业小有成就的他为了加快育种步伐,自费到海南省三亚市进行加代繁育。随着育种事业的发展,于松昌在三亚农场的试验田硕果累累,并与袁隆平院士试验田仅隔了两块地,相距三四百米,于是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的情形,于松昌至今历历在目。“2006年12月,三亚警备区农场举办50周年庆典,我坐在最后一排观看。当演员们走下舞台献花时,我才知道,袁隆平就坐在第一排。”于松昌随即拥到前排,看到了“跟我一样‘老土’的科学家”。“当时我们育种行业流传着一句话,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走到眼前一看是农科院的!可想我当时是什么形象,”于松昌说,“当我看到为国家水稻事业作出那么大贡献的科学家,原来是一位很朴实的老人,跟我们农民一个样,我更坚定了决心——育种当学袁隆平。”
2012年春节刚过,于松昌在实验室门口碰到了散步到此的袁隆平。当知道于松昌是搞辣椒和玉米育种时,袁隆平饶有兴趣地问道:“搞到哪一步了?”于松昌回答:“辣椒搞到三系杂交,成功啦!”袁隆平肯定于松昌“杂交辣椒搞得不赖,特别有利于解放生产力”,还对玉米杂交技术给予指导。
“当时袁老跟我讲话很平易近人,对搞育种的人很亲切。”于松昌告诉记者,“袁老对我育种的肯定,无形当中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力量。我觉得能同袁老说上几句话,对我搞育种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2016年3月,于松昌前往老专家办公室请教技术。那天,袁隆平心情特别好,拉着于松昌,“拍张照,留个纪念吧”。之后,袁隆平向身边工作人员介绍说,“老于搞的三系杂交辣椒不简单哩!”
2016年3月7日上午,袁隆平为于松昌的先进事迹片挥毫题词——“勉松昌、吉林:精心育种 造福农民”。吉林就是于松昌在三亚农场的助手,这给了于松昌更大的鼓励。
2017年的一天晚上,袁隆平观看排球赛时再次碰到于松昌,立刻又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育种,他说:“一定要想农民心里想的,要做百姓想让我们做的。”
“袁老爱吃我种的辣椒。”于松昌说有时是袁隆平自己去、有时是夫妇一起去、或者是助理去他地里摘辣椒。“袁老来摘我的辣椒也不空手,他经常给我送释伽水果、火龙果、咖啡、茶叶等特产。”
在袁隆平院士的激励下,于松昌在作物育种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培育的三系配套朝天椒杂交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辣椒品种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都有大面积种植;玉米品种在河南成为主要种植品种。
惊闻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于松昌悲痛万分,他独自从方城家中赶到漯河,再转乘T369次列车,到达长沙,送别袁老。5月24日,下午于松昌告诉记者:“送别袁老,心情沉痛,但看到那么多人为袁老送行,我也觉得十分欣慰。伟大的祖国、感恩的人民,更让我坚定了把育种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
双星陨落,举国悲痛。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这充分说明袁隆平院士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人们为两位院士逝去而悲恸,深情缅怀两位杰出的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社会各界纷纷缅怀。5月23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自发组织悼念袁隆平院士座谈会,缅怀这位为国人饭碗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人。
这位小伙说,5月22日得知袁爷爷去世的消息后,内心也很沉重,有很多网友给他留言,请求他设计一款烟花来缅怀袁爷爷,于是就用这款烟花来纪念袁爷爷。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同志,因病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4日,郑州市管城区创新街小学团结路校区开展了“学习袁隆平精神 不忘初心育好人”主题党史学习活动。
5月24日,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组织开展“稻花香里忆起您——袁隆平”主题教育班会,全校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