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杨振辉)当清晨的阳光照进淅川县盛湾镇瓦房村村民王建华家时,他家屋顶的光伏电站就开始了运转。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电表指针的每次转动,都意味着收入的增加。
让贫困农户变成“电老板”,是淅川县探索解决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解困的新路径——政府为农村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三无”贫困户免费安装家庭光伏电站,项目产权和发电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从而让贫困户逐步脱贫。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绿线”必须保,耕地“红线”不能碰,让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探索创新,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淅川县就开始谱写“念好太阳经、唱好绿色戏、打好生态牌”的绿色乐章,确定把一次投资、多年受益、没有污染、见效较快的光伏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新途径。
新能源“钱”途无量
近日,记者来到瓦房村,只见户户房屋在光伏板的反射下格外醒目。“可别小瞧这些板子,晒晒太阳就能挣钱。”村民王建华笑着说。
一聊起光伏发电,王建华乐得合不拢嘴。“俺家的光伏板,到现在建成不到三年,去年我得到了3000元的补贴,今年已经得到555元的补贴。”村民都把光伏发电称为“种太阳”,随着“种太阳”的稳步推进,贫困户的生活悄然改变。
“以前扶贫都是送猪、送羊,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解决贫困问题。政府出资安装光伏电站,可以使农户持续多年收益。”淅川县扶贫办主任石成宝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752户贫困户屋顶上安装了光伏发电板,这种小型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已成为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采访人员来到淅川县上集镇关帝村,看到村民屋顶上连片的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强烈的阳光将光伏板照得乌黑锃亮。
“原来家里烧煤做饭,每月光买煤球就要花60多元,现在改成了用电,仅这一项就节省不少开销。”说起自家的光伏电站,村民赵全红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仓房镇侯家坡村贫困户李文德,指着自家房顶上的光伏发电板说:“这家伙发的电,不仅可以自家用,剩余的还能卖给国家电网,这在以前,都不敢想。”
据统计,自“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实施以来,每户贫困家庭光伏电站年均发电约3300千瓦时,按光伏电站使用寿命25年计算,户均年净收益1500多元,总收益可达3.8万多元。
光伏农业挑大梁
上边光伏发电,下边生态种养,“农光互补”综合发展模式,实现了生产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寺湾镇大柳村村委会主任王锋:“发展生态农业是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光伏发电为生态农业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出路。”
如何做到农业种植和光伏发电两不误?该村的做法是:运用循环原理,采取空中安装太阳能组件、地面种植薄皮核桃,棚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棚下种植食用菌等模式,大大增加了土地的收益。
据介绍,早在2014年,淅川县政府就与北京国电中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光伏电站项目,投资额达30亿元。还签订了淅川县300兆瓦光伏电站及光伏农业园项目等。
但用光伏农业种出“生态效益”并非易事,必须持续发力。为此淅川县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农光互补”的“光伏、油用牡丹、茶业、果业、旅游”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式。2015年9月,西簧乡龙岗、大柳、杨庄等3个试点村实现了“农光互补”全覆盖,这让其他乡镇、其他村庄的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
如今,这种模式已经由西簧乡辐射到了毛堂、寺湾、盛湾等许多乡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绿色福利共分享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永远的金山银山。
盛湾镇云岭村村委会主任李元宏说,通过发展光伏农业,现在该村不仅新型农民有了工资,流转土地的农民也有了固定收入。去年在香菇种植大棚里做工的村民,人均月收入达到了2000元。太阳能发电与生态种植有机结合,实现了电力和农业双创收。
该村村民周志民说,每年5月到9月,是香菇种植大棚菌种的培育、装袋、进棚的关键期,村民们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村民李同伟感慨地说:“是忙,但忙得高兴。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事业,也是大家伙实实在在的收入。”
淅川县农业局局长严国良说,以前的发展只看重数字,现在考核的指挥棒有了调整,环境倒逼的压力日益趋紧,以光兴产,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11月23日,记者从焦作中院获悉,为进一步推进焦作各级法院阳光执法,完善执法公开,给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渠道,由焦作两级法院合力打造的阳光执行app于11月份全面开通使用。
近期,新县沙窝镇吴湾村桑蚕扶贫产业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忙着采摘、分拣桑叶,然后运回基地,为蚕宝宝们及时送上补给。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仅着力发挥好自身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而且也高度重视发挥好学校党建、宣传、统战优势,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全方位,坚持“精准”方略,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努力以基层党建的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高质量,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双加强、双提升的生动局面。
6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尉氏县大营镇祝家村的大桃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桃林里,鲜红欲滴的桃子坠满枝头,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桃香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脱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新时代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焦作市博爱县委办公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选取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省级贫困村磨头镇王堡村作为帮扶对象。在帮扶过程中,始终牢记政治责任,把群众路线贯穿其中。
“积分能参评脱贫之星,能免费到超市换商品,现在的扶贫政策真好!”在焦作市温县祥云镇爱心超市捐赠区,晁肇村贫困户晁卫红领取了帮扶责任人温县教师进修学校王舒歧捐赠的供其厨改用的新电线后,又用爱心积分在取物区兑换了崭新的女士大衣和男士棉袄。
为助力脱贫攻坚,6月12日,荥阳市委政法委带着柴鸡鸡苗来到官顶村委,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此次发放活动每户20只,共计发放1740只。
为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大赉店镇按照淇滨区“查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工作要求,认真对照行动内容,坚持精准方略和问题导向,全面检视工作,深入查找薄弱环节,打牢基础、补实短板,不断提升脱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