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原创 > 正文

淅川县老城镇:满山挂满“幸福果”

2019-12-16 09:40:02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杨振辉)初冬的淅川层林尽染,初升的阳光精神抖擞。

11月3日一大早,石红星已经在杏李基地内为果树拉枝了。“这杏李拉枝,能够增加果树的采光、调整树形、增加果树的通风性、提高坐果量。” 石红星伸着四个指头,一副专家范儿。

63岁的石红星,是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常年卧病的老人、有正在读书的孩子,生活过得拮据。2016年,石红星种植了5亩多杏李,今年开始挂果,就卖了5千多块。“进入盛果期后,亩产万元可不是梦。”想想过去的苦日子,算算以后的好收成,石红星笑得一脸灿烂。

苦日子,在老城镇是一个曾经耳熟的词。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交通闭塞、生态脆弱。“为服务中线工程建设,老城镇外迁移民1.6万人,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通水前夕,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关停镇内污染企业、拆除养鱼网箱、取缔养殖场、养殖户;原集镇和4个村庄,以及数万亩优质良田被淹没,综合损失近1亿元。”老城镇镇长姚云亭感叹,这对于一个秦巴山片区的贫困乡镇来说,几乎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了。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老城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5个、贫困户1052户、贫困人口3867人。其贫困程度之深、扶贫成本之高、脱贫难度之大,对一个库区乡镇来说,实属罕见。

为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淅川县“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老城镇党委书记翟成敬介绍,由于老城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还要防治传统种植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能不能找到一条既保护水质又不耽误经济发展的路子?2013年春,翟成敬带着镇、村干部先后赴浙江安吉、湖北神农架、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取经问道,回到镇里,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实地调研,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论证后,老城的答案渐渐清晰。“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淘汰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高效生态林果,讲述了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翟成敬说。

土地“转”出去,“三金”赚回来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定,农民稳,天下安。

大面积发展高效生态产业,首先需要把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给有技术、有实力的公司,农民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身“产业工人”。“但一部分群众认为,离开了土地,就离开了生活的根基,靠什么养家糊口?守着土地就守着饭碗。”翟成敬介绍,受传统意识影响,群众思想不解放,土地流转阻力大,镇干部一入村,乡亲全都躲。“这就需要我们做手勤、腿勤、嘴勤的群众贴心人”翟成敬说。

刘德伟是老城镇人大主席,2016年初冬的一天中午,他总算“守住”了杨山村的老队长。

“老人家,我来看看您!”刘德伟拉着老人的手,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老人被他的诚挚所感动。他手指着挂满山墙的锄头、镢头说:“孩子,我从农业学大寨到土地分下户,从种粮到种烟,年年先进。你瞅瞅,这些都是奖品啊!”老人话锋一转,“可是,土地流转给他们,俺们吃啥?”。时间一分一秒的走过,无论刘德伟怎样讲道理、算细账,老人还是下不了决心。

困难不攻克,坚决不撤离!老城镇党员干部初心如磐,意志如钢。

午饭是在老人家里吃的。饭菜刚上桌,一只母鸡惊叫着飞扑到饭桌上,菜盘全是爪印和鸡毛。“这可咋办,可咋办呢?”老人尴尬了。刘德伟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一根根捏起、扔掉,先来了一口:“这么好的菜不吃可惜了!来,大家吃吧!”饭后,老人点起了旱烟袋,沉思了一会儿说:“刘主席,这个合同我带头签!我们队人我动员!”

一顿“鸡毛饭”,暖了百姓心,浓了党群情。杨山村的土地流转合同当天全部签订完毕。

“在土地流转初期,翟书记带着我们日夜入户,大家的腿被抱过、车被挡过,被录过像、被告过状,还被艾滋病患者抓伤过,但没有一名党员干部抱怨和退缩!”刘德伟介绍,因为翟书记常对我们说,党员干部,就要“干”字当头,干出样子!

经过镇、村两级干部的艰辛努力,杨山、险峰、王岭、下湾等4个村7000亩土地在一周内全部流转给企业发展软籽石榴,道路、桥梁、水管、电力等仅用两个月就铺设完毕,创造了惊人的“老城速度”。

“老城速度”点燃“老城激情”。在推进软籽石榴产业发展中,老城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三权分置、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公司,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农户得“租金”;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树反租倒包给农户,一棵树年管理费8元,每亩90棵720元,农户拿“薪金”;果树收益时,农户和公司按1:9分成,农户又拿到了“股金”。

11月15日,杨山村软籽石榴基地内,正在为果树冬剪的贫困户杨朝峰算了自己的收入账:“土地流转费,每年6000元;公司务工每年近3万;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一年收入4万块不成问题!”杨朝峰说,算算收入,想想当初,真对不住咱乡干部!  

在老城镇,共有像杨朝峰一样的323户贫困家庭与软籽石榴基地签订带贫协议,100多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荒山变果园,游客涌进来

“老城为啥种杏李?”

“杏李抗旱能力强,喜阳光,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好。”在老城镇马沟村,翟成敬指着漫山遍野的杏李果园介绍,过去,这里可全是荒山荒坡。

我国著名生态农业专家、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谦吉曾说,生态农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既要避免一窝蜂抢着上、各种各的无序发展,又要避免走先发展后规划的老路。老城镇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 

“引进中线水源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投资苗木、微肥和技术,群众提供土地,公司保底价回收,解除了农户后顾之忧。”老城镇党委副书记王晓介绍,目前,老城镇已在冢子坪、马沟、黑龙泉、秧田、陈岭、穆山等12个村发展杏李3万余亩。

黑龙泉村的刘根太,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常年生病的老人、正在上学的孩子,迫于生计,他曾挖过隧道、干过建筑、下过煤窑……日子过得依然紧巴巴。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老刘流转承包20亩荒坡,利用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种植杏李。经过县里几次技术培训,老刘吃透了种植技术。2017年,他的杏李进入盛果期,当年就卖了20万,光荣脱贫。

“以前,这里全是土路,果子成熟了,全靠手推车、小拖拉机往外盘,费时费力。后来镇里给修了水泥路、铺设了浇水管网,你看,车子都能开到果园了。”老刘点了一支“黄金叶”,有滋有味地介绍,在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下,他还在果林里套种花生、中药材等,短期就有收益,去年又养殖了250只鹅,弥补林果业的“空白期”。

“今年雨水好,再加上管理到位,我的杏李园下果50余吨;加上套种的经济作物和养的鹅,净收入14.7万元。”老刘挺着腰杆,一脸骄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老刘和老乡们身上兑了现。

在推进杏李产业发展过程中,老城镇出台多项政策,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基地走、服务跟着产业走。

“我们镇还要求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负责100亩的杏李示范种植基地,镇里定期组织观摩考评,层层压实责任。”负责党建工作的老城镇党委副书记宋亚航说。

“老城镇干部把杏李当成自己孩子来养。”中线水源杏李公司技术员马大林感动地介绍,“去年盛夏的一个中午,我正在午休,接到翟书记电话,说在秧田村岭上有几颗果树叶子黄了,个别蔫死。我赶到才发现,翟书记的衣裳全都汗湿了。我很感动,更自责自己工作没做好。”采访中,马大林还含着眼泪讲了另一件事,“翟书记的父亲近年有病卧床不起,父亲弥留之际,他仍在基地指导植树,待他赶回老家时,老人已不在了……父子情虽深,可忠孝难两全呀!” 

 “在去冬今春新栽植杏李时,镇长姚云亭也不分节假日,深入我们镇的村村落落,田间地头,检查督促栽植,他一个月磨破了三双鞋,体重瘦掉了八斤半。”马沟村党支部书记石清杰审出大拇指自豪地说,俺镇的干部,个个都是“拼命三郎”;俺们有这样的干部,啥事能干不成?

干群聚合力,老城换新颜。“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有机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老城镇已栽植杏李3万亩、软籽石榴7000亩、竹木混交林3000亩,基本实现了生态林果全覆盖,并带动1085户贫困家庭人均增收6000元。”翟成敬介绍,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老城雏形已现。

鸟语花香迎春到,花红柳绿满山岗。每年春夏之交,老城镇漫山遍野的杏李花、软籽石榴花竞相吐艳,引得游人如织。2019年3月,中国·淅川首届赏花节在老城镇开幕;9月,中国第三届石榴博览会暨淅川县首届石榴节又在老城设立分会场……“我们的杏李、软籽石榴,‘喝’的是丹江口水库的天然纯净水,‘吃’的是原生态有机肥,是质量可追溯的有机认证品牌!欢迎海内外宾朋到老城镇做客,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在活动仪式现场,翟成敬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三月二十八,淅川老城看李花”、“中秋月儿圆,老城石榴甜”。一时间,四海宾朋,云集老城。山上杏李山下果,引得游人不思归。“我们正探索把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老城镇村美民富,生态宜居!”翟成敬说。

乡村游跑火,农家“乐”开怀。在老城镇软籽石榴、杏李等产业基地附近的杨山、王岭、夏湾、官富山等村,开起农家乐近百家,“每到春季、秋季,每逢五一、十一,家家爆满,每天都能收入大几千元。”老城镇杨山村“桃园山庄”店老板陈永红很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

掀起“新土革”,山村富起来

2016年初,一场寒潮袭来。尽管做足预案,但老城镇的干部们仍不敢大意,与技术人员在夜晚零下10℃的低温下看护着丹江边的软籽石榴,一守就是五天五夜。寒潮过后,7000亩软籽石榴安然无恙,依然健壮地生长。

翟成敬长舒了一口气。“受天气、市场、技术等因素制约,搞生态农业风险大,甚至是九死一生,但只要我们及时调研,做好风险研判,农业就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翟成敬吃了秤砣,铁了心。

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服务保障下倾。老城镇干部包村分户、进村入户,拉家常,谈国事,话桑麻,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怨、所急,一番梳理后,新的问题浮出水面。

马沟村贫困户石吉狗,夫妻俩儿年近七十,由于缺少技术和劳动力,2019年夏季,他们种植的4亩杏李只卖了3000多块钱;贫困户石致富,2018年底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全家5口人已安居在淅川县城附近的光明社区,老家种植的6亩多杏李因无人管护,2019年夏只卖了2000多块;贫困户全志云,全家7口人均在外地务工,家里7亩多杏李因无人管护,几乎没有收入。

像石吉狗、石致富、全志云等村民一样,因缺少技术、管护等因素造成林果减产的现象,在老城镇相当普遍。而同为马沟村的石秀朝,也是三年前种植了3亩杏李,因为科学管护、精耕细作,2019年夏天,他的杏李就卖了9000多元。

同是3年树龄,管得好的亩效益大几千,管得差的不足千元。收成低了,果农的种植热情就不高,有的甚至宁愿抛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一系列喜人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衣食住行全面改善……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在依靠“土地温饱”到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有限土地的效用最大化,成为摆在中国农民面前的崭新课题。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现在,一场“新土革”,开始在老城镇酝酿了。

2019年初秋,一场“诸葛亮会”在丹江口水库北岸的紫槐山下召开,来自老城镇的果农、技术员、镇村干部等近千人聚在政府大院。果农被干部奉为“座上宾”:户均一份“村情民意调查问卷”、“林果产业发展调查摸底表”等成了农民直抒己见的“绿色通道”。

从“日出江花红胜火”,到“月映丹江如玉盘”,经过一整天的分组讨论、投票表决,大家初步形成共识:以村为单位,把农民手中分散经营的果园集中起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集约化管护和经营,党员和村组干部加入合作社,确保群众致富有信心;合作社对果树统一施肥、统一拉枝、统一修剪等统一管理,并统一销售;管理和销售费用前期由合作社自筹资金,待杏李销售后,扣除前期成本,利润由农户和合作社7:3分成,即农户分得利润的70%,合作社分得利润的30%。

“农户的土地收归集体经营,果园‘托管’给合作社,技术、劳力、管护和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负责,农户坐等分享收益。”翟成敬说,村民赢了收入又赢生态,何乐而不为?

当晚,老城镇967户果农在协议书上按上“红手印”。

1978年12月的一个晚上,安徽省凤阳县东部的小溪河镇小岗村,队长严俊昌和副队长严宏昌等18户农民在严立华家以“托孤”的方式秘密按下18个红手印,冒着极大的风险,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小岗会议”,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迈出了中国巨变的第一步!

也就在当年,小岗村民告别了“饿肚子”,越过了“温饱线”。

“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有更大风险。”翟成敬说,这种“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得到了老城镇村民的一致认可。合作社投入放心,百姓受益高兴。

老城镇中线水源杏李公司技术员马大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杏李树一般5至6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平均栽植56棵树,如果土、肥、水管理到位,每棵树可平均挂果150至300斤。除去每亩600元的投入,按照当前地头收购价每斤2元算起,1亩杏李果园可以净收入1.6万至3.3万元。

“一亩杏李果园,何止是十亩耕田!”马大林拍着胸膛说,老城“新土改”,可以让农村“土地生金”。

“我最骄傲的是,让老城的荒坡荒山绿起来、美起来,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乡亲又重新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从土地中找到了尊严,找到了满满的收获感、幸福感。”翟成敬介绍,老城镇已经建了5个500吨的保鲜库,明年还要再建13个。“这样才能提高杏李附加值,掌握定价权,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188 3896 1697,投稿邮箱:nanyang@hnr.cn。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文章关键词:城镇,果树,幸福 责编:赵惠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新春走基层】沈丘县:千家万户“鼠”丰年

    一年一度新春到,千家万户“鼠”丰年。除夕之夜,在河南省东大门的沈丘县,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处处是一派丰收祥和的幸福场面。

  • 孙松峰:乡音嘹亮唱幸福

    “歌唱美丽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优美动听的旋律,乍一听,真像是胡松华老师的原唱,细细品来,唱腔中时而略带沧桑,时而又高亢激越,这种“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心生好奇。是谁这么开心?

  • 封丘县留光镇:日间照料中心 老人的“幸福驿站”

    “以前做一顿饭吃一天,也吃不进,现在一边看戏一边吃饭,比家里吃的好、吃的多,玩的也开心。”76岁的老人柴秀云是留光镇耿村的五保老人,一大早就和老伴来到了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和村里的老人们聊起了天,说起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一个劲儿直夸好,说以前在家经常为吃啥作难,现在村里办起了日间照料中心,天寒地冻的让大家有了一个好去处,可口多样的饭菜、丰富的娱乐活动,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 封丘贫困群众当蓝领 带贫企业里留下幸福印记

    “咱身体有残疾竟然还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每月保底工资1500元,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近日,在位于封丘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洋荣服饰有限公司车间里,残疾工人张排军感慨道。

  • 平舆县阳城镇:深度国土绿化 建设美丽乡村

    大力国土绿化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平舆县阳城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结合本镇实际,科学谋划,历史三年,持续发力,深度实施国土绿化,打造生态、宜居阳城。

  • 幸福塆的美丽蝶变

    新县田铺大塆地处大别山区,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新县围绕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这“一红一绿”两大旅游资源,

  • 延津县人社局为帮扶村安装路灯 照亮村民幸福路

    1月17日,延津县人社局协调该县建城置业有限公司为帮扶村安装太阳能40盏路灯,结束了该村没有路灯的历史,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这路灯样式漂亮,还特亮。今年春节再也不用摸黑拜年了。”围观安装路灯的村民纷纷说。

  • 漯河幸福渠即将通水 11月底完成试通水

    11月28日,映象网记者从漯河市获悉,漯河市幸福渠11月底将完成试通水,12月底撤除围挡。

  • 辉县市占城镇:赠书献爱心 书香伴成长

    “今天真是难忘的一天,我不仅获得了一本新书,还在志愿者叔叔的指导下做了小手工,和大家一起游戏真的很开心。”日前,辉县市占城镇政府会议室里,该镇陶村贫困学生宋欣妍高兴地举起自己手绘的圆扇和获得的新书,激动地说:“感谢叔叔阿姨的无私捐助,我以后要认真读书,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社会。”

今日热点

南阳市疾控中心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南阳市疾控中心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精品原创

南阳师范学院开展2024“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南阳师范学院开展2024“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读图时代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