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田雨阳 通讯员 康帆)“县林业局引进的红薯种,刚从核桃地里挖出来的,种这么多年地,恁好的红薯,头回见。”11月23日,小雨雪,走进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庙岭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粉嫩硕大的红薯,给寒冷的冬天平添了丝丝暖意,贫困户李群发从堂屋迎出来,脸上乐开了花。
除了种红薯,李群发家还养了300多箱蜂,一年能挣4万多元,10亩薄壳核桃地套种的黄姜、花生、红薯,一年能收1万多元,明年核桃大挂果,一年进六七万元不成问题。
庙岭村紧靠丹江河西,一半山坡一半滩。1000多亩河滩地全靠“望天收”,一遇洪水颗粒无收。村南边近2000亩瘠薄坡地不适合种庄稼。“湖桑耐旱,耐瘠薄,这里适合。”庙岭村支书魏周娥惋惜地说,桑树种久了,根系老化,产量下降,形不成市场,价格也降下来了,养蚕的慢慢少了,看不到前景的年轻劳力都出门务工了,湖桑产业逐渐没落了。截至2015年,庙岭村1867人中,贫困户就达295户916人,贫困发生率49.1%,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李群发家6口人靠土坷垃刨食,勉强能顾住生活,但妻子得了病后,彻底掏空了家底。转机发生在2016年,淅川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立足水源区、山区的区位特点,全县提出“短、中、长”三线产业发展思路,“短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立足当期能脱贫;“中线”种植软籽石榴、大樱桃、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围绕山、水、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着眼长期可持续发展,还出台一系列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扶持政策。
“山坡地种耐贫瘠的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林果,林下套种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河滩地种莲藕和周期短的中药材。”县林业局是庙岭村的对口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徐书伟带着县林业专家进村了,一番调研后,给出建议。
一听说要改种果树,整个庙岭村都“炸锅”了。“还是换汤不换药,湖桑的苦吃得还少。”“有现在收得多吗?”各种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徐书伟介绍,我们引进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让农户“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收“薪金”,基地分红收“股金”,林果周期长,不能让他们单打独斗。那段时间,对外要联系企业,对内要安抚百姓,他和村支书魏周娥常常白天在田间奔波,晚上顾不上吃饭就去村民家里讲政策、算收益。
到2016年冬,在分批组织群众到陕西、西峡等地考察林果产业发展后,庙岭村发展生态林果的思路在全村达成了一致。很快,该村莲藕、中药材、林果三个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莲藕120余亩,中药材1200余亩,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林果3000余亩,昔日荒滩披上了绿衣,荒山穿上了新装。
“苗木免费提供,技术定期指导,林下收入全归自己,还包销售,给分红,这地越种越有盼头。”2016年,李群发家的地全种上果树,又套种了黄姜、红薯等经济作物,第二年就摘掉了贫困帽。
近年来,在庙岭村,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产业风生水起,每户都有5个以上产业项目叠加收入,所有像李群发这样的贫困户都真切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2019年,庙岭村人均收入达1.1万元,贫困人口只剩下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6%。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0377--60396959,投稿邮箱yxwnypd@126.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11月23日,记者从淅川县水产服务中心获悉,该县实施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后,措施得力,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1月24日,尉氏县洧川镇党委书记李永瑞走进尉氏县融媒体中心直播间,面对镜头,向全网推介该镇不同种类的消费扶贫产品,引来各路粉丝和网友们的热烈追捧、点赞。
“感谢党,感谢政府,以后我可以更方便的出门了。”11月24日,平舆县万冢镇万冢村贫困户李仁义看着自家门口修好的道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强力推进平舆县万金店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11月24日下午,平舆县万金店镇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郝华东主持,镇长李彦伟参加会议。
为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与执法满意度,连日来,平舆县郭楼镇扎实开展平安建设专项活动,打造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1月24日上午,新蔡县余店镇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全体村委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1月25日上午,新蔡县孙召镇组织全镇党员干部职工、村委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进一步落实县委、县政府“两中心一平台”工作安排部署,让新媒体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群众,连日来,汝南县罗店镇大力开展“云上汝南”APP推广注册工作。
为了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近日,汝南县金铺镇召开会议对人居环境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镇人居环境整治的统筹协调。
“河身如带势环湾,一线中流两岸山。”说的是南阳淅川丹江“小三峡”,在峡谷南麓“环湾”处,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便是盛湾镇瓦房村了。村里148户525人,分布在皱皱褶褶的山坳中,其中贫困人口就达70户244人。“红薯是口粮,吃水靠窖藏,运输靠扁担,出行靠脚板。”64岁的杜林山老人回想起过去的生活,还是一把辛酸泪,“土地贫瘠,饮水困难,天堑‘小三峡’阻断了出山的路,乡亲们住的多是破瓦烂房,透过房顶能看到天上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