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田雨阳 实习生 蒋统 通讯员 王鸿昌)聚力攻坚结硕果,砥砺前行奔小康。回望“十三五”走过的脱贫攻坚历程,淅川步履铿锵,收获满满。
南阳市淅川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于一体。2016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0.66%,为全市最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838户97110人,1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98个为深度贫困村,占全省7.9%、占全市49.2%,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脱贫路径窄。
面对特殊的县情,五年来,淅川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调动一切资源,强化精准施策,从绿水青山中走出生态脱贫路,“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写入焦裕禄干部学院教材;党建扶贫、短中长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特色做法先后6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脱贫攻坚综合评估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2月份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前,全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火车跑得快还靠车头带。脱贫攻坚伊始,淅川县突出党建引领,把党建资源向扶贫一线倾斜,以强大的组织保障夯实各项工作根基。
建立健全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县委书记挂帅、县四大班子共同参与、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全市率先成立由80余名精兵强将组成的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参谋部、作战部。建立健全县四大班子领导“联乡包村帮户”制度,逐乡镇、逐行业组建脱贫攻坚专班,逐村成立脱贫攻坚责任组,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抽调5000余名党员干部逐户结对帮扶落实政策帮扶,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
县委书记卢捍卫时刻牵挂脱贫攻坚工作,多次深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调研指导,与广大扶贫干部一道共谋脱贫攻坚大计。他还常常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到各乡镇调研,足迹遍布所有贫困村。县长杨红忠经常与各部门负责人研究行业扶贫政策至深夜,他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家里调研,详细了解各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在县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广大扶贫干部也热情饱满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去,用实干和担当向组织、向人民交上了一份份精彩的脱贫攻坚答卷。
淅川县还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干部、选拔干部,在全省率先推行并优选后备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借助村“两委”换届契机,把一批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复退军人等选进村班子,全面充实了脱贫攻坚一线力量。先后提拔重用扶贫干部287人,其中83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
党建引领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短中长”结合,打造脱贫致富恒业
隆冬时节,马蹬镇平发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里,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俺这香菇不愁卖,福建的客商常年驻在这里收购,目前市场价湿菇每斤5元,干菇每斤32元,经济效益可观。”平发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负责人寇元钦兴奋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马蹬镇平发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现有务工贫困群众10户,年人均收入15000元,通过代种代养带动36个村178户676名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摘帽。
马蹬镇平发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是淅川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淅川县结合特殊的区位,创新产业扶贫思路,探索走出了一条“短中长”相结合的绿色脱贫攻坚路径。短线产业主要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大闸蟹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确保短期可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杏李、大樱桃等生态林下经济套种产业集群,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确保长远可持续小康。
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公司种植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是石榴中的高端品牌,市场售价每公斤高达20至30元。小小的一棵石榴树,经济效益显著:土地流转,让群众有了地租收入,同时,当地贫困群众还可以在基地就近务工,赚取收入。
“我在这里包了28亩地,负责锄草,一年收入12000元,地租5000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的收入,每年能挣到20000余元。”日前,九重镇张河村贫困群众王洪才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淅川,发展林果产业受益的远不止王洪才一家。截至目前,全县生态林果面积达到38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超过50%,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短中线产业让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长线”产业让贫困户的未来可期。
围绕“长线”产业,淅川县以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依托丹江口库区环库路串珠成线,着力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让群众在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大石桥乡横沟村作为淅川县首批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试点村,充分尝到了甜头。2018年5月,在淅川县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横沟村高标准建成了凤凰古寨旅游度假村。凤凰古寨里的300余亩四季花海和采摘林果业,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贫困户顺势在村里开起农家乐、农家森林宾馆、乡村超市等,拓宽了脱贫致富路径。
眼下,淅川县“短中长”三线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水质保护、群众脱贫和企业获利多赢,发挥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真正为贫困群众打造出了脱贫致富的“恒业”。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近日,滔河乡思源社区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数百名易地搬迁群众正尽情地欣赏着省城艺术家们的精彩文艺演出。
作为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点之一的思源社区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使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幸福感大大提升。该社区还定期开展“好儿媳、好公婆、最美脱贫户、孝善敬老典型”等评选活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颁发红旗和奖金,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思源社区的新风貌缘于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成功实施。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淅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来抓,率先启动、规范推进。
为激发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积极性,淅川县坚持“积极稳妥、尊重意愿、分类施策”原则,对贫困户集中搬迁安置实行“三靠近”,即靠近产业集聚区、靠近产业基地、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区域,确保贫困户迁得出、有收入。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该县立足县情实际巧打“组合拳”,把易地搬迁与生态旅游、企业解困、房地产去库存等相结合,实现一举多赢。
以人为本是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成功的另一个“法宝”。淅川县统筹考虑易地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对于搬迁进城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淅川县实行“四优先一优惠一扶持”政策:优先组织适龄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优先安置城市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在县内有用工需求企业就业,优先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支持。对县内企业接收搬迁安置对象就业的,依据政策予以税费优惠。扶持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发展,拉动搬迁群众通过到企业和合作社参与经营及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全县已通过50多家企业解决了6000余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十三五”期间,淅川县累计投资11.6亿多元,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易地扶贫搬迁房屋5110套,安置群众19813人,占南阳市40%、占全省1/13。2018年10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到淅川观摩,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淅川县在校生人数将近15万,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抓好教育扶贫,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
治穷先治愚。近年来,淅川县把教育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从根本上消除“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现象,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转变思想观念,走上脱贫道路。
在教育扶贫中,淅川县通过抓资助保上学、抓投入提质量、抓德育强素质,全面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五年来,为全县262508人次贫困学生发放资助资金15124余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55038人次;成立淅川县爱心助学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64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000余人,全县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连续四年累计补充教师2500多人,其中近1900人分配到贫困乡村工作,农村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打响淅川教育品牌,高考成绩连续四年刷新历史,2020年高考再创新高,本科一本进线人数达到2264人,比2017年增加1412人,增幅达165%。
强化志智双扶。淅川县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强化扶智成效,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整个社会风气转变。组织“百姓宣讲团”、县剧团等文艺演出队伍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文化扶贫巡回演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脱贫。
淅川县还重视健全技能培训机制,确保实用实效。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等8000余人次;围绕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整合县内外各种培训资源,结合贫困户意愿,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6000余人次,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兜底保障,确保特困群众同步小康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在制衣扶贫车间每月3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到家里,不仅脱了贫还有了积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日前,盛湾镇盛和社区居民张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张峰是淅川县就业扶贫稳增收政策的受益者之一。脱贫攻坚以来,淅川县坚持“造血”“输血”两手抓,将兜底保障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摆在脱贫攻坚工作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分类施策,完善就业、健康、“四集中”等社会保障,筑牢贫困群众民生底线,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就业扶贫稳增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免费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安排公益岗位、实施务工奖补等办法,推动贫困劳动力有序输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全覆盖,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近几年,全县青壮年贫困劳动力输出规模年均5000人以上,务工奖补资金发放超过2000万元,累计开发护林、护水、保洁等“六员”公益岗位2万个左右。
健康扶贫兜得住。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慢性病服务等政策,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建立重大疾病“村医排查、乡镇卫生院访视、县医院集中救治”三级救治体系,救治率达90%以上。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或新建,全面配齐诊疗设备与医护人员,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合格村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60860人次,免收住院押金19640万元,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100%。
“四集中”保民生。淅川紧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龄独居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采取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卫生机构集中治疗康复、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的“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完善“住、医、管、护”一体化保障体系。目前,已建成3个县级托养中心、联系3家社会养老机构,各乡镇均配套敬老院及村级幸福大院,贫困群众正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
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织密了贫困群众脱贫网,有效确保了特困群众和全县人民一道同步小康。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扶贫故事,一项项令人欣喜的扶贫殊荣,有力地见证着淅川五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效。“十四五”时期,淅川县将持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谱写水清民富县强新篇章。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18003713016,投稿邮箱yxwnypd@126.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6日消息,为搭建绿色发展促进平台,不断提高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经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核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确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1家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仅着力发挥好自身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而且也高度重视发挥好学校党建、宣传、统战优势,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全方位,坚持“精准”方略,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努力以基层党建的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高质量,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双加强、双提升的生动局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经过商城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2014-2019六年间该县累积脱贫8.87万人,平均每年1.48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019年底的0.47%;2018年底顺利实现脱贫摘帽,1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目前全县未脱贫人口剩余3266人,今年底将全部实现脱贫,该县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决定性进展,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1月6日中午,商城县里罗城村红军饭店门口,围满了来吃饭的游客。老板张永银一边和妻子时丽梅麻利地招呼着客人,一边乐呵呵地说,“每个月刨去水电、食材,还能余下四五千块钱。”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面色红润满脸笑意的中年男人,在半年前还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直不起腰。
1月6日,新蔡县李桥回族镇召开信访百日攻坚工作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县信访百日攻坚动员会精神,对全镇信访百日攻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月5日下午,南阳市淅川县人民法院组织召开律师座谈会,虚心听取和征求律师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进法官与律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西平全县上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劲头,尽锐出战、苦干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为营造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出行环境,近日,郑州高新区梧桐办事处城市管理与执法服务科加强整治力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攻坚”行动,坚决做到冬日不“降温”,违停乱象治理持续“升温”。本次行动累计规整摆放违停非机动车30余辆,清理违停共享单车、电动车100余辆,有效缓解了因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提升了环境的整洁度。
1月6日,郑州高新区梧桐办事处城市管理与执法服务科坚持按照“未雨绸缪,宣传先行,整治跟进”的工作模式,联合交治中队、交警二大队,在高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交通整治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