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平高丘境内,有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尖顶山(娇女垛)。北山脚下就是黑虎庙村,这里是一个大山凹。全村有上千的人口,耕地却少得可怜,每人只有三四分山坡地。村东边,一条千米高的山岭(老家人称为东大岭)堵住了往东的去路。南边也有一座一千多米高的茅丝岭。北边紧挨着伏牛山的腹地南召县,更是大山连着大山。这一座座崇山峻岭像囚笼一样锁住了黑虎庙人,限制了他们的出行和梦想。
千百年来,黑虎庙人想到山外去,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往西,绕过大山顺河而下,走五十多里山路到内乡县的马山口镇;另一条就是翻山往南,沿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爬上后八里坡,翻越茅丝岭,下前八里坡到四山庙,再沿着沿陵河走二三十里山路,才到高丘街。
由于受周围大山的封锁,很多老辈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黑虎庙,更不用提高丘街和镇平县城了。
黑虎庙的山民们,祖祖辈辈都做着同样的梦:梦想着老天爷能把茅丝岭劈开一个壑口,或者是钻出一个大洞,让大山里的人们不再翻山越岭就能到外面去。
一九七三年,内乡县马山口镇到南召县的马南公路开始修建(注:七五年正式通车,现在是二四〇省道)。这条路离大队只有十来里,当时大队支书亲自去和当地的干部商量,希望能为黑虎庙人修一条出山的路,经过内乡境内的这十来里占地,沿途涉及三个生产队,当时都是养柞蚕大户用地,坡上的桦栎树疙瘩一个挨着一个,这十来里地,一丈多宽的设计路面,光这一项赔款算下来恐怕就得几十或上百万。在那个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的年代,无异于天文数字。上哪去筹这笔巨资?唉,往西开路的设想一开始就夭折了。黑虎庙人只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八里坡了。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八里坡,八里坡,八里坡上毛狼多。饿了无处把饭吃,渴了没处找水喝。悬崖峭壁路难走,一不小心见阎罗。”
歌谣正是八里坡的真实写照,也道出了黑虎庙人生活的艰辛。
一战八里坡
时间一晃到了一九八四年。不甘心命运安排的黑虎庙人,要向八里坡宣战了。为了能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命运,也为了使下一代不再受罪,黑虎庙人在自己还没有解决温饱和得不到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破釜沉舟,立志要修一条能够通汽车的公路。
黑虎庙人虽然穷,但有志气。他们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有一个能战斗、有凝聚力的党支部。就这样,黑虎庙人在没有任何条件下创造条件,打响了挑战八里坡的战斗。南边从前八里坡根起,北边到菊花场村交界的羊卡垭,十多公里长的战线全面动工。当时,全大队千把人,出工人数就能达到四五百。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孩子,可谓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个个甘作新愚公。
一时间,十多公里长的工地上,红旗飘飘,炮声隆隆。八磅锤打钢钎的叮当声,镢头挖石头的噼啪声,铁锨铲土发出的刺啦声,人们搬石头的吭哧声,还有孩子们的欢笑声,伴随着劈山炸石的炮声,汇成了一曲战天斗地的交响乐。
村支书张保福带着村两委的一班人马和各村民小组的组长冲在第一线,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属于最忙的人。
因为缺少资金,村部也拿不出钱,所以修路用的镢头、铁锨、钢钎、铁锤,都得自备。就连放炮用的黄炸药也没有,只好用硝酸铵自己配制。整个修路期间,工地上都是炒炸药师傅,也都是放炮能手。
就这样,黑虎庙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修路。早晨天不亮就上山;晚上披星戴月回家;中午在工地吃口干粮喝口凉水。夏日炎炎,挥汗如雨不停工;寒冬腊月,零下十几度气温也不误工。山民们就这样一门心思,劈山炸石,修路不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一九九一年终于把一条十多公里的盘山公路修到了黑虎庙村。千百年来,汽车第一次开进了这里的深山里。
公路通,百业兴。八里坡公路成为黑虎庙人的致富路。一九九二年,又一个改变黑虎庙落后面貌的大工程得以落实。
以杜保国为支书的村支部,带领全村人勒紧裤带,不惜一切代价,排除种种干扰和困难,硬是把一条高压电线从二十多里外的乡政府驻地,架到了黑虎庙,同时又把低压线接进了各家各户。数百根高低压电线杆被人们沿着新修好的、高低不平的公路抬进了深山,保证了工程的按时架设和调试,使他们第一次用上电灯照明,第一次用上洗衣机洗衣服,第一次从电视机的屏幕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二战八里坡
山村尝到了修路给山里人带来的方便。一九九五——九六这两年,黑虎庙人在支书靳德生的带领下,又在八里坡上打响了第二次战役。
已修成的山路由于路窄、坡陡、弯急,虽然勉强能通车,毕竟多有不便,有些弯道处连三轮车都拐不过弯。所以,第二次战役目标就是把路加宽、捏直,高铲低垫。这些话说着容易做着很难。因为原先已经把能挖的挖了,该垫的垫了。现实情况是再往岩石里面进一寸都难,何况有的地方还得往里进几米深,有的地方得往下落,而且路边沿还需挖排水沟。其难度,不亚于新建一条路。
为了保证公路早日畅通,黑虎庙的新愚公们又一次开上了八里坡。他们发誓——就是用牙啃,用手扣,也要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建设。
村两委的主要领导四面出击,到处托熟人找关系……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县领导被他们的真诚和毅力所感动,无偿支援10吨黄色炸药和所需的雷管、导火线,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村里又租来了一台电风钻(又叫毛头钻),安排了专人打炮眼,专人放炮。村干部负责具体规划每一个炮眼的位置及深度,力求做到既不浪费又能达到爆破的最佳效果。
一九九七年,从村部到各村民小组的道路也先后打通。至此,黑虎庙村内的道路成网,三轮车一度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多时曾达到五十多辆。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山外的生活必需品运进来,全都靠三轮车运输,甚至山民们去高丘赶集,学生到乡里会考,都要坐三轮车。
家长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孩子们过河的问题,老师们也再不用担心下雨天背学生了。
从那以后,山里的孩子们也和城里的学生一样,能够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再也不用在下雨天担心教室会坍塌了。
三战八里坡
二零零七年,借着上级要求村村通车的东风,黑虎庙人又在八里坡上打响了第三次战役。这一次是有了国家的好政策,从新四山乡政府所在地——杜家庄开始,路过刘坟和四山两个村,一直把水泥路铺到了黑虎庙村,长度三十多里,动用资金数百万之多。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若没有国家援助,黑虎庙人说什么也没有这个能力。这一次,村民们虽然没有出什么力,但村干部的心却是没少操,尤其是村支书杜保国,几乎天天在公路上监工。他不愿让这造福后代的工程出现任何瑕疵。八里坡上,处处可见村干部们的身影。可以这么说,通往黑虎庙的水泥路得以保质保量按时间完工,村委的干部们功不可没。
还是这一年,黑虎庙往西、直通内乡二四零省道的7公里路也顺利修成。
二零一五年通往西河的路铺上了水泥。二零一八年,八里坡和通往西河的公路又同时安上了钢制防护栏。至此,这条浸透着黑虎庙人汗水、泪水和热血的公路,在几届村支部的领导下和几代人的努力下,在经历了34个春秋的漫长岁月,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条路从此被当地山民们亲切地称为幸福路,致富路,红旗路。
写在最后
黑虎庙八里坡的红旗路,虽没有林州市的红旗渠和太行山郭亮挂壁公路知名度高,却是镇平县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修路的难度最大和修筑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条盘山公路。它的建成,不但方便了山里人的交通,也给黑虎庙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山里人的视野,改变了山里人的认知和教育。
黑虎庙的年轻人,已经从自己的三分地里走了出去,走进县城,走进省城,走向全国大都市。或经商,或务工,或定居。他们的生活理念早已和城市接轨。
黑虎庙人正昂首阔步走在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陈金亮 梁铁牛)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社区所有基层干部迅速响应、凝聚力量,坚守防疫一线,携手保护家园。
11月15日,记者走进滑县八里营镇西草坡村,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田园美景图铺展在眼前:街道,平坦整洁,层次分明、极富自然野趣的盆景造型小叶女贞诗意站立两旁,红的、粉的月季花零星点缀,美丽中充满生机;两侧墙壁,色彩鲜明的绘画醒目生动,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健身休闲小广场上,十数村民或休闲健身,或散步赏景,脸上写满幸福……
疫情突袭,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街道紫东河社区立即进入抗疫状态。从防疫政策宣传,到深入居民区及企业排查重点人群;
11月20日,桐柏县公安局回龙派出所民警及时帮助群众拆除一根废弃的光缆线,并挪移了倒在耕地中的线杆,确保了村民的农耕冬种顺利进行,赢得辖区百姓的高度赞誉。
近日上午,新乡经开区资源规划局负责人李华辰积极落实“马上办理 马路办公”工作方式,现场整改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图斑。
连日来,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街道河西袁村的疫情防控人员24小时坚守在一线,面对工作人员的三餐问题,河南葛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主动担起责任,每天为战斗在河西袁村的防疫人员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让他们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乌克兰与邻国白俄罗斯的关系进一步紧张,白俄罗斯国家边境委员会新闻处17日发布通报称,乌克兰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沃伦地区建起数百米的混凝土围栏。 通报称:“乌克兰军人开始修建混凝土围栏,在围栏顶部还安装了两排铁丝网。围栏高3到4米。”另外,乌方
11月8日,新乡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淑文先后到中纺绿纤、大杨庄村六组开展“马上办理 马路办公”,现场协调中纺绿纤变电站选址问题、督导济南督察局反馈的2021年耕地保护问题图斑整改进度。
平凡岁月,他们相濡以沫;疫情当前,他们风雨同舟。在郑州十八里河街道南小李庄村,他们是无畏的“逆行者”,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 “疫情不散,我们不退。”张建刚和张铃夫妻二人在报名当志愿者的第一天就相互约定。张建刚说道,“作为一名党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