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原创 > 正文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记彩色软立体汉画传拓技艺发明者王建平

2023-08-01 12:59:02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焦广超 通讯员 郑富英)王建平,南阳市人,1963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爱 书法、绘画,1993 年大学毕业后,开始进入南阳市汉画馆装裱室从事古旧字画修复和装裱工作,其对汉画像石、砖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情。王建平师承国内传拓名家,问经求典,奉业如子,三十年来在汉画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追寻古老的彩绘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有机结合,最终发明了“彩色软立体 汉画传拓技法”,不仅能鲜活地展现汉画像石图案固有的阴阳层次和浮雕效果,而且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突破了从墨拓到彩拓的跨越,还原了汉画的艺术本真,业界瞬时为之惊叹。

王建平住着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那原是他平日的起居室,现在宛然变成了“建平彩色软体立体 汉画工作室”。屋子的四周堆放着各种画框、纸张和装裱材料,地上比比皆是趟腿垫脚 的废纸弃画,中间只留下一条可以通往阳台八仙桌的蹊径,那就是他平时躬身拓片和修补字画的工作台。左侧墙上挂着刚刚彩拓完毕的“发泡”汉画《女娲》图, 这种合成“发泡”技术,目前唯其一人领衔,旁边是未干的矿物质颜料色盘;右侧悬挂的是他与国内书画大家、传拓名家、师长教授合影 的照片,也是他从南阳汉画馆迈向北京乃至全国和世界汉画舞台的印证。

河南是一个文物大省,两汉壁画、画像砖石皆居全国显学地位。 尤其是汉画像石出土之多,品质之精,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被认为 不在“山左之下”。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自秦至汉代,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而且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于南阳,在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下,凝聚诞生了南阳特有的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一种雕刻艺术。这种绘 画艺术品,有的刻在墓碑上,有的刻在祠堂上,有的刻在门阙上,有的则刻在石壁上,其犹如一面镜子,映出汉代社会的真实貌,囊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天文星象和装饰图案等。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称汉代画像石是一部“汉代绣像史”,这种画像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术界曾经把汉代画像石喻之谓“敦煌前期的敦煌”。其简约的造型艺术,疏朗的构图方式,为历代美术大家叹为观止。

鲁迅先生早在1913年已开始搜集汉碑图案的拓本,他倾心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汉雄风,希望汉画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期待其中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他一生收藏的汉画像石拓片 600 余幅,其中南阳汉画就达241幅之多,包括原河南省博物馆第四任馆长关百益的《南阳汉画象集》和第八任馆长孙文青的《南阳汉画象房拓记》,他说:“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人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这些豪放、粗犷、雄浑的南阳汉画,有神话、乐队、变戏法的、车骑出行的…… 辨析入理,鲁迅先生大概是想从南阳汉画里找到实证,来丰富他拟写的《中 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 变迁史》,这种注重文物实例的研究眼光是当时 一般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2001年11月,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发掘,共出土画像石39块,雕刻画像83幅,其中色彩画像36幅,主要有伏羲、女娲、侍女像等,颜色之丰富,涉朱红、紫红、粉红、土黄、玄黑、月白、粉绿等七种之多,施彩部位分布在墓门入口和墓室内的门楣、门柱、门扉、过梁和门槛石等建筑处。王建平全程参与了该墓的发掘,并对其中的汉画像石进行了拍照留档,纵使没有专业相机,也要骑着二八大杠,寻朋觅友,求专乞长地四处筹借,意图接近汉画神秘的大门。后期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彩绘汉画并不能用传统的传拓技术装裱,他反复多次上彩演示,屡屡失败,原因是彩绘汉画对于纸张的要求非常严苛,其装裱后凸化的立体感会逐渐消失。为此他先后多次只身前往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乃至不惜东渡扶桑,到东京博物馆,请教传拓名家,切磋交流传拓和装裱技艺。

为正本清源,准确掌握彩绘汉画像石的传拓精髓, 2007 年王建平又实地参观了“中华东汉第一墓”郑州 新密打虎亭汉墓,此墓百分百彩绘,规模之大,数量之巨,价值之高,全国仅有。他观摩了大量的打虎亭汉墓彩色汉画像石,不断地尝试、探索、创新传拓和装裱技术,偶然使用半湿不干的浆糊 和工具刷真实地还原了汉代画像石拓片的原始风貌,使其拥有了原汁原味的立体凹凸感。

受陈棚彩绘画像石墓和打虎亭汉墓的启发,王建平试着用新技法 传拓了两张彩绘汉画,赴北京由中央美院著名学者、教授汤池先生鉴定,其声称“这样的彩绘汉画拓片,某从未见过”,王建平这多年对 汉画的执着与良苦用心,终于等来了第一个赞誉。汤先生珍藏了王建平的一幅《建鼓舞》,欣喜之余,赋诗一首:“建鼓之舞咚咚有声, 战国兴起两汉盛行。执桴挥臂跨步跳腾,节奏明快精神振奋。”

传统的汉画像石拓片呈平面状态,与汉代帛画、壁画雷同,无法展示画面的浮雕(或阴刻)立体效果。而全形立体拓片操作工序繁杂,费时“吃工”,对拓制者的功力要求很高,普通拓工难以掌握。王建平彩绘软立体汉画像石拓片技术的突破点在于: “时效定型层”凝固 后呈软固体状,即可根据画像石表面的高低起伏定型成深浅凸凹的形状,使整个拓片犹如把画像石表面的一层剥离(或翻模)下来一样,并且可以卷筒装箱,同时画面不会断裂损伤。它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拓片制作方法的平面表现局限,使拓片呈现立体效果,充分地展示了汉画 像石的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利用以上技术拓制出的汉画像石拓片,是一幅色彩鲜艳并富有立体感的作品,能基本还原原作风貌,也可以将一座汉画像石墓完整原,让人们全面了解汉画像石墓的结构、布局以及各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河南南阳和鄂北,山东、苏北和皖北,四川地区,陕北和晋西北。著名的红学家、史学家、书画家冯其庸先生,曾收藏了一块汉画像石,不知是出于山东抑或河南,特请王建平“看看”,经仔细鉴定,王建平断定这是一块南阳的汉代画像石,理由是南阳汉代画像石豪放、粗犷,而山东的汉代画像石细腻、写实。

 “南阳历史活化石”、原南阳市文化局局长王建中这样评价王建平彩绘汉画像石拓片:“其彩绘有汉画像原始色彩的痕迹,又是较早关注到汉画有颜色,但汉画颜色历久易脱落,复原后又能断定汉服之颜色,这在文物复原上一个创造性的发现,他让人们看到汉画像石的原本面貌。彩绘汉画像石拓片与壁画、帛画一样,展现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汉王朝。”

王建平,现为中国汉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交流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装裱协会会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 年入选国家“文化部科技创新人物”。其研制的“软立体汉画像石彩色拓片制作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003111.X),填补了装裱技术史上立体装裱的技术空白。这项专利的关键在于使汉画像石拓片立体化,基本还原了原汉画像石的面貌和色彩,为汉画研究提供了更加真实、完整、清晰、详实的资料;8其创作的彩色软立体汉画像石拓片《建鼓舞》《伏羲女娲》入选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展,《车骑出行》《拜谒图》《舞乐百戏》《西王母东王公》《嫦娥奔月》等部分精品汉画像石拓片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以及国内外名家所收藏,并且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仙人骑驼”汉画像石考释》《软立体画像石拓片法》《浅谈汉画及传拓制作技法》等多篇论文。

三十年来,王建平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汉画展,让世界了解汉画,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享誉海内外。2012 年受邀参加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记忆系列展-中国传拓技艺展;2019 年9月主9创北京中华世纪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各民族图腾艺术展。《中国文物报》《中国传拓技艺图典》《当代中国画报》《人民艺术》《文化中国》等多家新闻媒体曾给予宣传报道。

王建平始终不忘身兼南阳汉画传承的社会责任与使命,经常捐赠精品汉画支持慈善福利事业献爱心。2008 年王建平曾积极参加“抗震救灾、重建校园援助行动”救灾公益慈善活动,为“和谐爱心学校”的公益事业 作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王建平南阳汉画展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并向北京大学现场捐赠了100 幅自己多年来用心血和汗水传拓的 南阳汉画艺术精品,极大地发挥了南阳汉画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从粗犷到豪放,从现实到抽象,王建平正在路上。衷心地祝愿他戒骄戒躁,继往开来,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色软立体汉画传承发扬光大,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闪亮着彩色软立体汉画的七彩光环。

【编审:王娟娟】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0377-63399526,投稿邮箱yxwny2021@126.com)

文章关键词:画像石,&rdquo,&ldquo,王建平,汉画 责编:钟乾伟

相关阅读 换一换

今日热点

南阳市疾控中心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南阳市疾控中心启动防汛应急预案

精品原创

南阳师范学院开展2024“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南阳师范学院开展2024“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读图时代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