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问题,内乡县委提出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立即成立了镇“三带五联”活动工作专班,全镇共成立联户组1526个,以近亲属、邻居为基础,以五户为一个单元,以“党员干部、社会能人、致富能手”为联户组长,以亲情为纽带动员群众“联学、联帮、联保、联争、联创”,建立“村党支部——村民小组——联户组——农户”四级工作网络。
“我们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收入可持续稳定增收,才能把“三带五联”工作引向深入!”内乡县乍曲镇党委书记孟晓在第四次“三带五联”推进会上如是说。
“扶贫先扶志”,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镇党委政府可谓煞费苦心,不但坚持每月举行“十星三美”、“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举办交流会、报告会、表彰会、茶话会、座谈会等不同形式会议,通过“爱心超市”、“讲习所”等平台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倡树社会正能量,而且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就业方面入手,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统筹谋划、招引、支持、壮大生态产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南阳天隆茶业、内乡民丰为龙头的“茶、菊、蔬、烟、果、艾”六大生态产业体系。专门制定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奖励政策,使企业主动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为乍曲“三带五联”工作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不断把“三带五联”活动引向深入,取得明显成效。
茶产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乍曲镇在原有老茶园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农建优势,变荒坡、荒地为茶园,形成了以内乡民丰为龙头围绕葫芦山、永青山、九峰山、观山为主的四个茶产业基地15000亩规模,全部进入盛采期,采茶季节每天用工量高达2500余人。内乡民丰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葫芦山茶叶基地为主,拥有茶园面积4500亩,总投资3500万元,茶叶注册商标“水源玉叶”,主要从提升茶业品质入手,为了增加茶叶香味,提高茶叶品质,同时增加收益,间作套种月季和五角枫,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为了达到有机标准,引进世界顶尖生物技术,利用植物蛋白酶来达到抑制病虫害和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在习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大战略后,内乡民丰主动与镇村两级对接,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帮助贫困户及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不但解放了农村广大劳动力,使他们不用起早贪黑就能获得比种植传统农作物更高的租地收入,还能到企业务工,成为产业工人,没人每月可得到务工费2000——4000元,采茶高峰期,每天需用工1000余人,可带动贫困户450余人就业,确保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采取反租倒包形式,把承包农户的土地,栽上茶苗后再返包给农户,由农户负责出工施肥、除草、浇水、采茶等,每户可以承包10——30亩,每亩年承包费800元,采茶工费另计,每采一斤青茶40元,公司负责加工,这样又使农户成为土地的承办商。2018年内乡民丰共有返包农户216户,其中贫困户承包户26户,按平均每户承包15亩算,户均年增收超过12000元;三是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吸纳农户土地入股,各自经营管理自己土地,公司每年每亩不但付给农户管理费用2500元,农户还能就近取得务工收入,另外对管理较好,产量较高的农户公司每年另外给予亩收益5%的分红,这样就使农户重新成为土地的主人和企业的股东,每年可得到三个红包收益。
贡菊产业飞速发展
天隆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北京农科院专家教授,用江西菊谭黄菊与本地野生菊花杂交出新品种——郦邑贡菊,2013年以来一直不断发展,现已发展到3500亩规模,辐射吴家庄、水沟、彭营、店坊、上庄等5个村,总投资1.5亿元,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低温烘焙加工技术,纯天然加工,产品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获得2017年河南省“一县一品”、内乡县“十佳”农产品等荣誉称号,郦邑贡菊品牌已从内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天隆茶业主要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支部+农户”模式,给贫困户每年送去了三个红包。第一个红包是土地流转出让金,山里的坡地、档子地、石窝地通过土地流转给公司,费用每亩每年100——500元,再不用肩扛手提、劳心劳力,也有固定收入;第二个红包是茶园劳务承包佣金,天隆茶业有限公司将茶园分段承包给贫困户,承包者负责按照有机标准进行施肥、除草、浇水等日常管理(不包括栽种、采摘费用),每亩每年佣金是900元。第三个红包是种菊花、采茶的工钱,每天工资是六七十元。每名贫困户一年栽菊花、采花收入都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三个红包加起来,每户贫困户一年就能增收两万多元,这样就能使5人户以下的贫困户当年就达到经济脱贫指标。截至目前已入股农户达到562户,其中贫困户47户,每年可收入8000——20000元,人口多的家庭甚至超过30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另外我们还有河南麦田岁月农业种植公司,利用澳大利亚活力农耕技术活化土壤3500亩,种植豆贝、芥蓝、广东菜心、特色辣椒等蔬菜,产品远销香港、澳门。由于该企业位于集镇周围,不但有效带动了集镇周边陈家营、红庙、乍曲等三个村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问题,而且解决了集镇161户易地搬迁户就近务工问题,使贫困户没有了生活后顾之忧,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目标;我们的8000余亩薄壳核桃、无花果、柿子、杏等林果产业,不但培育了1000余人的采果大军,实现贫困户通过种植技术的提高,收入稳定,而且成功实现了由传统林果业向采摘园、体验园发展的尝试;还有我们的传统产业——烟叶,在不断下滑的大形势下,及时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向大方、向质量要效益,坚持每年1800亩以上种植面积,实现贫困户务工150人以上,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新兴产业——艾草,经过镇党委政府到南阳周边艾草市场多次考察、论证,在乍曲镇孙岗村试种60亩,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取得圆满成功,不但在效益上非常可观,而且在连片种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7年在孙岗、南庄、白杨三个村逐步铺开,发展艾草种植1000余亩。在发展艾草产业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不断探索与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如孙岗村争取由帮扶单位内乡县衙采取个人捐、单位拿的办法,筹资10万元,注资孙岗艾草发展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在脱贫攻坚期内每年对贫困户分红1000元,攻坚期后资产归村集体所有,不仅能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艾草产业积极性,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贫困群众收入。通过使群众接受的不同合作模式,不但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也为转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群众增收渠道开辟了新路径。每年可实现群众转移就业150余人,带动贫困户就业30人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艾草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7年底,镇党委政府积极与北京农科院、郑州农林科学院对接,经过实地踏查,制定了《乍曲镇农业主体公园项目总体规划》,为我们下步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相信只要我们沿着农游一体化方向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打造生态经济、农游经济、沟域经济有效结合,最终会使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一个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同时也使“三带五联”工作成效更加明显。(周永生 李继志)
自2017年焦作市博爱县教育局帮扶柳庄村以来,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柳庄村脱贫攻坚发展规划,不忘初心,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扶贫政策,扎根基层,克难攻坚,为柳庄绘蓝图谋发展、帮村民办实事解难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认真落实“五天四夜”工作制,以“严”“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抓整改、突出精准帮扶抓脱贫、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等系列措施,帮助49户贫困户落实教育、民政等13个行业部门惠民政策近四十万元
6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尉氏县大营镇祝家村的大桃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桃林里,鲜红欲滴的桃子坠满枝头,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桃香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焦作市结对帮扶嵩县医务人员互派交接仪式在嵩县中医院举行,由焦作市卫生计生委选派的20名医疗专家进驻嵩县县、乡级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个月的学科带教,接纳嵩县20名医疗骨干到焦作市二级、三级医院免费培训。这标志着焦作市结对帮扶嵩县在健康扶贫领域实施医务人员互派帮扶项目的落地。
11月16日,焦作市温县番田镇段村一个头饰品代加工扶贫车间一片欢声笑语。串珠、沾胶、粘连……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头饰品在数十个或坐着轮椅、或靠着棉垫的工人手中跳跃,就像一串串动听的音符萦绕在这个特殊的空间。
太涧村共285户,贫困户11户,是国家重点工程小浪底水库建设搬迁的移民村,1998年迁移到温县以来,一直以种植高经济作物药材为主,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每年种植各种药材2千亩左右。
“微课堂”由焦作温县河务局“90后”驻村第一书记赵海洋和帮扶队员吴开越主办的补课班,学生囊括全村已脱贫户、贫困户家庭学生。夏季每晚8点到9点,秋冬每天下午5点半到7点为孩子同步补习文化知识,并进行励志教育。
工作队员嘴里的老周,是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驻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的第一书记周建华。张晓炎说,他来梅村驻村的时候,老周已经驻村三年了。裤管卷到腿弯处,赤脚站在田埂,用不纯正的豫东方言和围成一圈的蔬菜种植户拉家常。
为助力脱贫攻坚,6月12日,荥阳市委政法委带着柴鸡鸡苗来到官顶村委,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此次发放活动每户20只,共计发放1740只。
6月12日,郑州市人防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王作伟、四级调研员张媛等一行来到中牟县刁家乡豆腐刘村开展消费扶贫,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