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病变是一组与年龄有关的疾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修复能力下降,而使黄斑发生退行性病变。黄斑病变主要表现为黄斑变性、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均可引起中心暗点、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3000万黄斑病变患者,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此失明。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黄斑病变患病率为15.5%,总数超过400万,是中老年朋友最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变之一。而多数黄斑病变患者因未及时就诊,贻误了病情,造成了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下面,南阳市眼科医院专家李寅伟给大家讲解黄斑病变的诱因及防治。
中老年黄斑病变的主要原因
1、年龄:年龄越大,发生黄斑病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2、性别:女性湿性黄斑病变略多于男性;
3、家族史:有些家族明显易患黄斑病变,但尚未发现该病的特异基因;
4、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病等易并发黄斑病变;
5、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也易出现黄斑病变;
6、吸烟、饮酒、营养缺乏(如胡萝卜素)也可引发黄斑病变;
7、经常暴露于蓝光和日光下。
中老年黄斑病变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老年黄斑变性、黄斑水肿。使用的药物是抗VEGF(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激素缓释剂,即将抗VEGF药物和激素缓释剂注射到玻璃体腔内,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眼内打药。这两种药物如何使用,需要由医生根据病变性质和病变程度不同来选择。
2、手术治疗。
对于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黄斑病变需要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将已经改变了的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复原,从而恢复部分视力。
3、其它疗法。
可使用中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达到祛瘀明目、改善视力的目的。
中老年黄斑病变的预防
1、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患者戴上遮阳帽和太阳镜,紫外线强烈时避免室外活动。
2、患者要戒烟,并且不吸二手烟。
3、多吃绿色蔬菜和深海鱼,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4、少看电视、手机、报纸,看报要看大字版,可配放大镜。
5、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
温馨提示:
中老年朋友如果发现视物中心有暗点、直的物体如门框、窗框或直线变弯曲,要立即去专业眼科机构做检查。通过相关的检查,发现黄斑是否有早期病变,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护宝贵的视力。
专家介绍
李寅伟,南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兼眼底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30年,具有坚实的眼科基础理论知识,对各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擅长黄斑病变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内炎等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运用25G高速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复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技术先进、疗效显著。从事眼底病工作来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荣获南阳市“最美医生”荣誉称号。(王伟 李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到来,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工作人群的首位致盲眼病。
10月14日,记者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获悉,十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拓展开放广度,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同向发力,“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有力彰显河南良好形象。 河南加快医学科技创新,为医疗卫生服务插上科技翅膀。加强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建
为规范开展临床试验,提升临床试验质量,10月9日,南阳医专一附院召开临床试验工作推进会。
眼底病是致盲性眼病之一,不仅夺走患者的视力,更易造成患者终生失明。为提高商丘市县域医疗机构眼底病诊疗水平,9月23-24日,由永煤总医院主办的“第一届商丘县域医院眼底病论坛”在永城市汉宫酒店召开,商丘市县级医院30多名眼科专家与会学术交流和手术观摩。会议由执行主席、永煤总医院副院长高建伟主持。
9月24日,中原聚焦超声消融手术临床应用高峰论坛暨周口港区医院海扶刀®设备启动仪式在周口迎宾馆圆满落幕。
2022年9月24日上午,由周口市医学会主办、周口港区医院(周口烧伤医院)承办的“中原聚焦超声消融手术临床应用高峰论坛”将在周口市迎宾馆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提高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近日,淅川县第二医疗卫生共同体合理用药培训会召开。
编者按:为做好中医传承保护工作,信阳市委网信办、信阳市卫健委联合大象新闻、大河网推出“走近身边的名中医”系列采访。走近申城杏林,听他们讲述自己与中医药结缘的故事。
近期,九价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接种年龄从16岁至26岁扩展到9岁至45岁女性的消息引发关注。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呼吸疾病论坛上,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申昆玲教授在演讲中抛出一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