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张定有 通讯员 王伟 张鑫)方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东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杨柳三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工作热情,自参加工作二十五年来,始终坚守在被称为人的高端网络——神经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练就了精湛的医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无论是专家门诊、心理门诊,还是病房查房,杨柳三无不体现出对病人的热情关怀和高度的责任感,高超的医术解决了无数疑难问题,赢得病人及家属交口称赞。尤其在老年期痴呆、脑血管疾病、抑郁症、各类神经症的诊治方面具有专长,吸引了县内外的患者慕名而来。
创新疗法提效能
杨柳三在工作中注重临床证据、规范用药和合理检查。率先在院内开设正规心理咨询、测查、物理治疗门诊及心身疾病病房,开展心理疾病的系统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率先在县内开展了脑血管病规范化防治,建立了二级卒中单元,制定临床诊疗指南与流程,明显降低了药物使用比例;引进预防干预和早期康复的先进理念和措施,显著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治愈率,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了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其经验和成果为县内多家医院及基层卫生院广泛借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精进技术造高地
为打造一流医疗高地,在医院三级卒中中心创建过程中,杨柳三积极投入到卒中核心技术的实施和开展中,规划指导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取栓、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放置、神经重症患者的综合抢救等重要标杆性技术,使这些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三级卒中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管理强团队
杨柳三作为科室管理者,多年来为学科建设呕心沥血。重视临床教学,潜心指导进修生、规培生、实习生,带出一批批高素质的青年医师,使学科功能和整体实力大大提升;重视论文撰写,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科研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重视技术提升,在脑血管病防治、心身疾病、神经电生理领域达到县域领先水平,提高了医院与科室的知名度。神经科工作任务重、危重病人多、医疗风险大,但杨柳三及科室同志不畏困难、一心为患,连年综合成绩居医院前列。
杨柳三多年来立足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医院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2019年方城县最美医生、2020年方城县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方城县优秀医师等多项荣誉。
(映象网南阳新闻热线:18003713016,投稿邮箱:yxwny2021@126.com)
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笃行科技报国使命。在分子筛研究领域坚持30多年,培养出一批分子筛领域高端人才。 “二十大代表风采”一起来认识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于吉红。
他说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叫王绍,自2015年8月起,先后派驻到南河店镇胡垛村、城口湾村驻村扶贫,现任南河店镇城口湾村驻村第一书记。
城市供水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信阳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结合实际、周密部署,通过深入走访小区社区、企业单位、校园院校,排查分析现场情况、强化水质监测频率、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供水服务,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全力保障中心城区用水无忧。
施蕴渝在办公。 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4月生于重庆,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施蕴渝始
风吹稻浪,清香阵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闲时最爱到田埂上转悠。当年,为了温饱,按下红手印包产到户;现在,奔向共同富裕,这片土地演绎着乡村振兴新故事。 今天的小岗村,全面完成2.132万亩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1.37万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固本强基。这十年来,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震救灾等一
随着各学部学生的陆陆续续返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9月21日,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商丘市职业教育中心)召开了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会议。会议由学校副校长张铁军主持,校长黄胜利作重要讲话,副校长刘友栓、李德波,教务主任周小燕和全体教研组长参加了会议。
所谓超声内镜,是胃镜和超声探头的结合体,即可以进行普通胃镜的检查,又可以对消化道管壁及消化道临近脏器进行超声检查。临床上常用于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诊断消化道病变的起源及累及层次,消化道肿瘤的分期,还用于胆道、胰腺、纵隔病变的诊断,相当于消化内镜医师又多了一只能看的更远更清晰的眼睛。同时,通过超声胃镜穿刺,还可以对胰腺、胆道等进行穿刺,相当于又多了一只手。相信超声胃镜这只眼睛和这只手,会帮助越来
近日,唐河县80岁邓老太太一觉醒来,天旋地转,剧烈头晕,做了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检查,但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万万没想到,最终“元凶”竟然是耳朵里的“石头”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