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赵艳丽)“去年通过扶贫小额贷款,种了三亩青皮香瓜大棚,一年收入三万多元,日子过得再也不紧巴巴了!”说起自家的大棚,王小锋乐得合不拢嘴。
在村民眼中,今年57岁的王小锋是一个老实淳朴的农民。他家有个上学的孩子,全家4口人由于缺少收入来源,还要承担孩子上学费用,尽管夫妻俩时常在村中打零工,但仍入不敷出。2015年,王小锋一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初,王小锋就在谋划,“我们村那么多户都通过种植西瓜或香瓜发家致富了,别人都能开小车住洋房为什么我就不能通过种瓜实现脱贫呢”?想法虽好但却因为资金犯了难,一个大棚就得花费好几万元,而且万一赔了这个家就彻底崩溃了,所以这个想法就只能暂且搁置。2017年中旬,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王小锋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在帮扶干部及村干部了解到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后第一时间告知了王小锋办理的条件以及流程,并且承诺为他全程服务。“他当时有顾虑,害怕种香瓜亏了还不上,但经过仔细考虑,最后还是决定为了脱贫努力尝试,他骨子里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不等不靠不要值得所有人学习。”村支书章运城这样评价王小锋。
2017年12月,王小锋拿到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三万元,全部投入到香瓜的种植中,在村委会干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主动参加培训、积极向种植能手请教,掌握种植管理技巧。三亩香瓜在王小锋精心的呵护下,今年5月下旬终于浇灌出了丰收的果实。
看着一个个绿油油、甜蜜清香的甜瓜,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今年刚好碰上了香瓜有好行情,大批客商前来购买,因为开园早和质量好,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王小锋一家就赚了4万余元,不但可以还上贷款,还有盈余足够买新一季的瓜苗。“等明年多挣些钱,我还要再种一棚香瓜,到时候请你们来品尝”王小锋高兴的说。
村里人都说“种了瓜以后,王小锋夫妇都很勤奋,即使是烈日当空也经常在瓜棚里忙碌,能脱贫致富是必然的”。现在的他,笑容多了,钱袋鼓了,面对贫困,他不畏惧,更没有想过什么事都依靠政府,他靠的是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不懈追求、不懈奋斗,一步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夏季逐渐来临,气温不断上升,青少年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增强辖区内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社区汛期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南阳市宛城区五里堡街道召开防溺亡专项工作推进会,把青少年防溺亡工作落到实处。
5月17日,第三十个“全国助残日”,南阳市西峡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和残疾群众生活实际,以“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为主题,扎实开展多项活动,为残疾人群体脱贫致富加油鼓劲,点亮希望。
南阳市高新区通过志智双扶工作的开展和扶贫政策的宣讲,辖区贫困户中原来的个别“懒汉”也认识到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政府帮助和自食其力实现了脱贫致富,像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康庄村代某某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南阳市高新区百里奚街道黄岗社区低保户仵振青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居委会为我家粉刷了墙面,安装了不锈钢护栏,更换了铝合金窗户,还修建了新的卫生厕所,看着家里焕然一新,我的心里也亮堂。”仵振青的妻子笑着说。
“党的政策好!扶贫干部好!每隔几天扶贫干部都到我家里来,一句句暖心话、一次次精准帮扶,一回回真情慰问,使我很感动。回想过去打工二十多年,生活漂泊不定,做生意有时赚有时赔,丈夫意外事故去世,人财两空,当时我感觉天都塌了。现在我日子好过多了,我打心眼里感激党、感谢县、乡、村各级干部!”5月27日,记者在南阳市西峡县寨根乡桑树村二组采访,贫困户赵桂连颇有感触的说。
5月26日,记者在桐柏县人医院门诊大厅看到,就医环境温馨舒适,就诊患者排起长队,就医秩序井然。大厅一角最显眼的位置专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的服务标识格外醒目。
南阳市西峡县寨根乡高峰村地处偏僻,是一个典型的深山村,全村共有七个自然组,人口99户、303人,其中贫困人口18户、29人,耕地面积少之又少,自然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七个自然组距离较远,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较大。为了彻底改变当地的贫困局面,寨根乡党委政府多次研究探讨,将易地扶贫搬迁确定为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通过改善生存环境拔穷根。
5月25日上午,南阳市西峡县寨根乡召开全域党建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会议由乡党委书记郭玉鹏主持。
今年以来,南阳市寨根乡在乡党委政府领导的正确统筹和规划下,紧密团结全乡干部群众,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做优环境,做亮中心村,因村制宜搞创建,根据条件搞整治,使全乡风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连日来,南阳市西峡县寨根乡积极谋划、狠抓落实,在秸秆禁烧上下功夫。对此,乡政府组织工作专班、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并开展秸秆禁烧巡查等工作。多措并举,有效防止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维护公共安全和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