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王彬)方城镇广阳镇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引导各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拓展思路、研究出路、找准门路,灵活运用政策措施,盘活资源资产资金,采用土地流转、入股龙头企业、兴办或支持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依托龙头企业,入股分红保收入。新集村是广阳镇的人口大村、经济强村、美丽乡村。在过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上,新集村“两委”依托辖区内方城县超硬材料园的区位优势,将村集体项目与天昊达铝业公司相结合,投资160.8万元,收购企业生产线,保本基础上每年返还10%,为集体经济积累奠定了基础;古城村——“三入火海救人英雄”王锋的家乡,投资县宛北水泥有限公司,每年分红14万元。
兴办扶贫产业,企业带贫助增收。袁庄村——省级文明村,2018年换届后,新一届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回归,本村外出发展的青年企业家袁炳生,怀揣回乡创业的梦想,开办荣富服饰,专门生产女士高档内衣。置办车间6000余平米,生产线8条,现有务工青年140余人,吸引了周边7个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直接带贫16户,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官坡岭村——通过招引项目,兴办起订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箱包厂,目前已吸纳员工80余人,直接带贫12户,月平均工资1800元以上。在提供就业岗位、带贫增收的同时,给所在村每年带来3万元以上收入。
鼓励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社”经济。镇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中央惠农政策,鼓励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兴办合作社,引导规模化经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杜庄村——广阳镇产业示范园,现流转土地2800余亩,建成有机联动大棚4个50余亩,冷库2个,经营有机蜜瓜、广阳大枣、有机雁鹅蛋、辣木面、葛根茶等60余个品种的有机品牌,带动周边9个村400余户贫困户分红收益,吸纳30人长期在农业基地就业,农忙时带动120余人密集劳作。建起各类农业类合作社85个,其中由村“两委”直接主导的合作社50余个,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贫400余户,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强村夯基础。该镇结合自身实际,在南部平原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烟叶产业。以瓦屋、古城、佟庄等11个村为代表,通过“两委”带头、党员示范、发展大户,培养铁杆烟农。目前,每村每年种植烟叶300亩以上,平均年收成每亩4000元以上,在群众增收的同时,增加烟叶税收,每年每村返还村集体经济3-10万元。通过发展烟叶连片,协调争取各类烟草扶持项目、小农水项目和土地平整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彻底解决了过去“靠天吃饭”的历史。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广阳镇党委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通过打造“不走的产业”,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谋划产业兴办事业,让贫困人口、人民群众能够长期受益,早日奔向小康。
春分,春分,一刻千金。3月22日,西峡县阳城镇牛王村烟农正在育苗大棚里察看烟苗长势。
走进南阳市方城县杨集镇胡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道路宽敞平坦,一幢幢农房美观整齐,一面面墙壁图文并茂,一畦畦花草姹紫嫣红,美丽乡村的颜值效应全面彰显。
冯国岭,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镇寺门村支部书记,作为支部书记,他始终把带好头作为对自己干工作的要求,抓党建促脱贫,冲锋在前,不怕吃苦,树立了支部书记的良好形象。
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镇坚持精准脱贫,立足镇域气候水土和产业基础,科学论证,精心筹划,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带动稳定就业,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南阳市卧龙区把“文化强区”战略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重抓重推,聚力推进卧龙岗文化园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发展,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分板块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和项目,办好文化强区建设十件实事,全面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该区的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时下,走进农业大镇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绿油油的麦浪随风起舞,田野里,人们正在按照镇里统一要求,进行条锈病防治、控旺、防倒“三合一”麦田管理,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为深化医共体建设,助力精准扶贫深入实施,近日,南阳市西峡县石界河镇卫生院来到小寨村开展“精准扶贫、健康先行”义诊活动。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为了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努力不让基层群众出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情况,南阳市西峡县石界河镇卫生院,近日开展3—6岁儿童免费健康体检活动。
李媛媛,39岁,本科学历,南阳市镇平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护士长。自2007年入院以来,一直在产科病区从事一线护理工作。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初心不改、使命犹在,医疗前线是战场,医护人员是战士,在这个危难时刻,能尽一份绵薄之力,能做一名“后备之军”,她无比骄傲!
茶庵乡袁黄庄村位于南阳高铁站区南2公里处,距中心城区仅10余公里,是以果蔬种植业为基础的传统乡村。如何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成为摆在两位驻村第一书记王保石和刘森面前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