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人社局组织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董兵) 为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使党员干部更直观地感受榜样的力量,接受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7月28日下午,方城县人社局组织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主题活动,县人社局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学习了《中共方城县委办公室 关于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精神,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廖俊波》的发布活动视频,并围绕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展开了学习讨论,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视频生动再现了廖俊波同志生前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他对工作的孜孜以求、对群众的满腔情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热爱。廖俊波,一位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用自己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答卷。他的事迹真实质朴、感人至深,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品格,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迅速掀起向廖俊波同志学习的热潮,以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为契机,把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教育结合起来,与干好当前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提振精气神,展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尽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人社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闻线索邮箱 nanyang@hnr.cn
新闻线索电话 18838961697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公众号
日前,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正举办以“两学一做”为主题的第六次骨干型党课学习,听了赵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才的“表态性”演讲,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支部书记们都对李天才的“亮丑式”发言表示赞同。
为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方城县着力搭建人才成长发展平台,强化要素、资金、服务、环境保障,力促优秀人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为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方城县着力搭建人才成长发展平台,强化要素、资金、服务、环境保障,力促优秀人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为系统总结和充分展示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10集电视系列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连续播出。方城县把收看该专题片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时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
7月19日,方城县就“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地项目建设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7月18日,方城县人社局党组举办专题党课,特邀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义刚以“严以修身,做新时期的优秀党员干部”为主题做辅导报告。
方城县纵深实施人才兴县和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同步推进,采取“引、借、聘、雇、邀”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人才和智力,补齐人才短板,突破制约瓶颈。
方城县纵深实施人才兴县和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同步推进,采取“引、借、聘、雇、邀”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人才和智力,补齐人才短板,突破制约瓶颈。
方城县人才工作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统揽,抓住关键,突破瓶颈,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有效发挥人才作用,促使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创新创业成果充分涌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方城县人才工作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统揽,抓住关键,突破瓶颈,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有效发挥人才作用,促使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创新创业成果充分涌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方城县博望镇以软弱涣散村集中整治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因村因情施策,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整体水平,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近年来,方城县博望镇以软弱涣散村集中整治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因村因情施策,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整体水平,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6月下旬以来,方城县国土资源局以庆祝建党96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党史报告会、演讲赛、书画赛、文艺演唱会、先进表彰会“五个一活动”, 丰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载体和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党史、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强党性,砥砺奋进勇担当,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和忠诚为民的国土卫士,同心聚力谱写“守红线、促发展、惠民生”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据悉,杨德方老人出生于1927年,1948年3月参加工作,1958年11月入党,先后担任过大队会计、队长、村粮管员、支部书记等职务。
今年年底前,确保贫困县每个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