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王鸿昌 马黎媛) “百花竞秀春满园,欲寻春色到淅川。”近日,记者来到淅川县金河镇泓森植物园内,目之所及,绿如海,花如云,人如潮。各类植物、花卉昂然挺立,组成一个个蔚为壮观的林木方阵。如画的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除了游客,园内还有几十位农民正在劳作。花木产业,需要经常栽种和日常管理,对用工量需求比较大,周边很多村民成为了泓森植物园里的产业工人。
据介绍,泓森植物园是以种植名贵树种为核心的植物基地,目前已经打造4000多亩,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今年计划造林2000余亩,未来将打造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和健康养老为一体的园林综合体。
泓森植物园原来荒山野岭一片黑石山,条件非常恶劣,2012年以来,经过泓森公司的致力打造,现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青山绿水,四季有花,四季常青,既发展了花木产业,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群众、企业、政府、生态多赢。
像泓森植物园这样的生态产业基地,在淅川还有很多。近年来,淅川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致力实现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社会发展的共赢局面,真正将“天然氧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经济优势。
为染绿库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淅川县创新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机制,加快荒山绿化步伐,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该县还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补贴,大力推进软籽石榴、大樱桃等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此外,该县还依托丹江5A旅游景区创建,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打造养生休闲、观光游玩等环库旅游长廊,让好风景变好“钱”景。
民富才能县强。目前,淅川县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3%,人工造林面积连续10年居河南省第一位,新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等高效生态农业30余万亩,在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
日前,记者走进淅川县老城镇3000亩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看到一派繁忙的施工场景:大型机械在挖穴,路、水等基础设施正处于紧张的施工中,工人们正忙着栽植石榴树。
回望淅川林业工作的发展历程,成绩可圈可点:连续9年全省县级造林第一,林业工作连续5年位居全市前列,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37.9%增加到现在的45.3%,山区林农收入40%来自林业。
一泓碧水,两地情深。从2014年7月25日两地正式签订对口协作框架协议到这次双方深入座谈交流,三年来,两地对口协作工作由浅入深,从少到多,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推进的良好局面,人员越走越亲,联系越来越紧,协作之花灿烂绽放,成果丰硕。
淅川国税部门立足优势,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税收“裂变”和“撬动”作用,积极服务渠首绿色经济发展,实现了水质保护、绿色发展和税收增长的共赢发展。
近日,淅川老城镇加大对生态富民产业的培训力度,邀请技术指导员、专家对该镇的杏李产业和核桃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培训。
淅川县依托当地实际,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以软籽石榴为主,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打造淅川生态产业品牌。同时坚持“一业为主、兼顾多样”原则。
为保证南水北调源头水质安全,提高造林成效,近日,淅川县出台了扶持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的意见,提高林业生态产业补助“门槛”,对造林规模和成效作出明确规定。
南水北调,是举世瞩目的“国字号”工程,是彪炳千古的世纪伟业。
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做好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油牡丹规模化生态产业。
近年来,唐河县祁仪乡坚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高效、特色林果木,并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县探索用市场办法激活生态产业发展,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水标准,库区巡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