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冷新星 杨景普)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肩负着一渠清水源源北送的重任。同时,淅川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为此,淅川县以绿色脱贫为主线,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和方式,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易地搬迁安置、旅游开发相结合,探索水清民富县强的新路径。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短线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产业等短平快项目,确保当期脱贫;中线重点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巩固脱贫成果;长线发展生态旅游,保证持续稳定脱贫。
目前,全县短、中、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67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生态农业,3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3.4万贫困人口在绿化库区中,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对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区,淅川县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搬迁,按照“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的原则,科学布局安置点32个,统筹安排扶贫就业。
对于搬迁进城的适龄劳动力,淅川县优先组织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优先安置城市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在县内有用工需求企业就业,优先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支持。2017年,淅川县迁入新居的易地搬迁贫困人口达2367户8850人,16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对于靠近景区、靠近水库的贫困户,淅川县立足渠首区位优势,抓住丹江5A旅游景区开发机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目前,全县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生态观光采摘园的贫困户已有500多户,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
眼下,一条总长112公里的环库公路正在建设,预计3年内全线通车。环丹江口库区大旅游,将为淅川富民强县插上强劲的翅膀。
1月19日,河南淅川县供电公司员工在金河镇张湾村对10千伏线路进行消缺改造,确保春节期间安全供电及农村供电服务事项“零投诉”。
河南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从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大江北去整已3载!彼时的淅川,因忠诚担当、大爱报国,在时代的篇章中留下了载入史册的感动故事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水源地,为守护好这一渠清水,河南省淅川县淘汰落后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
淅川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实现了从政务接待向产业经济、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从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嬗变,并在探索中找到了促发展、助脱贫的新方向。
寇元钦致富不忘乡邻,带动合作社成员和周边农户共同养殖大闸蟹,实现了养殖户人均增收1.6万元。
河南淅川县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工作,在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依靠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呈现出了火爆热烈、规范有序的喜人局面。假日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效益1.3亿元。
中秋节当天,记者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公司获悉,截止10月4日8时统计,丹江口水库库容237.96亿立方米,水位164.60米;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累计入渠总量100.17亿立方米;水质II类;河南淅川段安全送水1027天。
9月19日,淅川县人民法院把巡回法庭设在了被告人曹某所在的荆紫关镇张村,县林业局、司法局、森林公安局等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以及自发前来的林区百姓100余人参加了旁听。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自荆紫关镇金家沟、三岔、小陡岭,以及寺湾镇罗岗、老庙、水田禹等两个乡镇26个村的136户561人,于当天迁入上集镇东方社区。
4月11日,淅川人大主任王培理带领旅游部门相关人员到仓房、马蹬两乡镇部分景区,督导检查5A创建和乡村旅游建设工作。
3月22日上午,淅川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丹江国际酒店隆重开幕。
该县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大打造林绿化攻坚战,厚植生态优势。
过年期间,淅川县草根公益团体——爱心联盟的组织者刘明震和他的妻子、儿女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奔波在去往贫困家庭的路上。和刘明震同行的还有很多爱心家庭,他们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了各种年货,并送去爱心捐款,先后探访资助了10多户困难家庭。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淅川儿女离别故土,“一条扁担两个筐”,从1966年至1968年分三批被集中搬迁到此,他们从此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人。
为切实抓好年度重点工作落实,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淅川县于2017年1月16日至17日,组织观摩乡镇(街道)2016年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