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陈新)她是帮扶村中为大爷大娘答疑解惑的知心姑娘,她更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她就是镇平县卢医镇张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东月。驻村一年多以来,她带领工作组成员和村两委干部,定规划、搞基建、抓项目,为帮扶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2016年4月,王东月正式到卢医镇张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张沟村开展全面精准扶贫。在来之前,王东月设想了很多困难,也做好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但是当真正面对现实的时候,她还是有些吃惊——张沟村地处卢医镇东北2公里处,位置偏僻,条件艰苦。驻地是水站临时改造的,没有卫生间,没有热水器,四周也没有人家,挨着一个蚊蝇乱飞的水沟和几处坟茔。
如果说物质上的困难尚可克服,那么村民们的质疑和不理解,最让她难过。连着好几天,村民们都在议论着新来的女驻村第一书记,“是个姑娘,年轻的很,不在家做饭哄孩子,跑这瞎折腾啥。”“上头排个年轻女干部到咱们这扶贫,分明就是糊弄人嘛。”
王东月清晰的记得在她刚上任的第二天,正在陈营村入户走访,摸查情况,半路上被几个村民拦住了,“王书记,我们家的情况应该进贫困户的。”“王书记,为什么他家能进贫困户。”其他几个老乡也七嘴八舌,纷纷向王东月“讨说法”。 “大家别着急,咱们有话慢慢说,你们有问题我来一个个解答。”王东月试着平稳群众们的情绪,边倾听他们的心声,边用通俗的语言给他们解答,紧张的气氛才得以缓和。
“村民们对政策的知晓程度是不够的。”王东月显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把政策普及下去,不但不利于精准识别,而且很容易激发矛盾,贻误工作时机,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王东月从政策宣讲入手,积极发挥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的作用,带领他们去学习政策、研究政策,将他们融入到村委各项工作中去,让宣讲模式从听到讲,从讲到用,做到人人都是宣讲员、调解员。一有功夫,王东月就骑着自行车下村走访,挨家挨户向村民了解困难,疏民怨、化民难、解民忧。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调查,张沟村有多少户、多少人、谁家有什么特殊情况、具体困难……这些问题王东月已经烂熟于心,如数家珍。
张中岑的独女张梦霞厌学情绪严重,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一个小姑娘在外打工,没技术,没知识,不是长远之计。”王东月跟帮扶人了解这个情况后,通过微信聊天劝解小张,希望她回来继续把书读下去。为此,王东月还托同学联系到了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帮张梦霞申请“雨露计划”,不仅解决了学费问题,还亲自送她到郑州入学。老张一家感动到不行,“王书记救了我女儿,也救了我们全家,她是我们的恩人。”
帮村民铺晒小麦,干农活;到贫困户家中做顿饭,拉家常;与县乡政府协调危房改造,办理低保户二次报销……在跟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王东月把自己当成村里人,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平日里多来往,多帮忙,无形之中密切了干群关系,很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困难,就找王书记。”一时间,村民们对这个驻村女干部刮目相看。驻地水厂的大门是敞开的,王东月办公室的大门也是敞开的,为的就是方便村民们来了解情况、表达诉求。 “老百姓质疑我们是因为不了解我们,如果我们把工作做进他们的心坎去,不把他们当外人,工作一定能够更好地推进下去。”王东月如是说。
张沟村地处丘陵地带,是传统的贫困落后村,村里多为老弱妇幼,发展条件极为不利。作为承担精准扶贫主要责任的驻村第一书记,面对落后的基础环境,怎样才能凝聚村民趟出一条致富路?这是王东月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想富先修路”,围绕当前急需改善的基础设施,从修路着手,王东月协调项目资金90余万元,新修连接各自然村的主干道,打通了“致富路”;“再穷不能穷教育”,王东月协调县教育部门,预投资100多万,对村属小学进行改造建设,并联系老师下乡支教,充实师资力量,解决入学难和教学条件差的问题。
基础建设是扶贫保障,项目发展才是致富关键。要想使村民们摆脱贫困,必须让村民们有活干,有钱赚。鉴于张沟村的产业基础和特点,王东月主推“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 金融 支部”的模式,推进土地流转40亩,发展金柴等中药材种植项目,鼓励群众以土地资源参股,取得资产性收入。
经过王东月多方协调,在张沟村成立了镇平县经纬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村内养殖牲畜家禽的大户散户联合起来,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动员贫困群众将到户增收资金、小额农户贷款以股金和股份的形式,参与到企业和合作社中,入股分红,实现稳定就业,稳定脱贫。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三年为期、整体脱贫。”这是王东月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关于未来,王东月满怀着憧憬和期盼。种植羊肚菌是王东月一直以来思考要引进的发展项目,“秋收完就可以种下,合理利用土地,无缝连接,这种短平快的项目能给贫困户带来良好的收益。”为此,她已经联系到市里的农技专家到村里给村民们上课培训,“销路已经联系好了,今年秋收结束就开始实施。”
在张沟村,王东月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驻村第一书记。在家庭中,她是一个妻子,一个女儿,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王东月得知要到张沟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的时候,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深知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事关百姓民生,而自己对农村工作知之甚少,压力大,任务重;一方面儿子刚上幼儿园,小女儿不满1岁,嗷嗷待哺,正是需要母亲的时期,王东月自然是割舍不下。
“孩子现在离不开我,但张沟村的老百姓也需要我。” 陷入两难的王东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得不给小女儿断奶了,这个过程很艰辛,真的就是苦了孩子。”母性的光辉总是令人动容,谈及孩子,王东月总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说话间,泪湿了她的眼眶。
王东月吃住在村里,没有时间照顾两个孩子,就连跟孩子相处都成为奢侈。平日里,两个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看管,王东月实在是想他们想得不行,工作不忙的时候,就把两个孩子接到村里,在村里住上两天。王东月自然很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看着两个孩子在狭小的空间里嬉戏打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去年年底,王东月的母亲患了脑瘤,被送往郑州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作为家中独女,王东月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工作,请假去郑州照顾生病的母亲。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王东月一直守在母亲身边,悉心照料。期间,王东月并没有丢下张沟村的扶贫工作,通过电话“远程指挥”,没日没夜的劳累让王东月身心俱疲,母亲病情得以稳定,她却累倒了。“我的家人,这两年亏欠的太多,好在我的家人都很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王东月显得既感恩又内疚,“我母亲在病床上的时候,还让我早点回村里呢,可能是看我实在辛苦,可能是觉得村里也离不开我吧。”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王东月,这位女驻村第一书记,正以火热的青春为这句名言注入了丰富的时代精神,用不竭的扶贫激情在乡村的原野上绽放华彩。
在镇平县的深山脚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乡村——四山村,水泥路蜿蜒延伸,路灯明亮,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新建的安居房屋舍俨然,如今这个偏远山村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以崭新的美丽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日前,刚下过雨,去往西峡石界河镇杨盘村的路,满是泥泞,遇上修路,车子不时要停下,8点出发,到达村子时,已经将近中午10点。
作为任职冬青树村村支部书记4年的本乡本土人,宋书记对村情民意了解八九不离十,但他却认为: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把真正的贫困人口识别出来,才是基础。
如今,在淅川,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加入到绿化荒山的队伍中,植绿的种子薪火相传。与此同时,淅川营造林以每年10万亩以上速度推进,合格面积连续10年位居全省县级首位,森林覆盖率已达45.3%。
5月22日,2018年全国第一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在洛阳市举行,表彰10名优秀青少年,淅川张晓茹名列其中。同时,她也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少年。
日前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闭幕,在本届文博会的文化成就旅游品牌高峰论坛暨优质文旅项目推介会上,南召县荣登“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成为河南省7个获此殊荣的县份之一。
日前,就扎实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西峡县委书记孙起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西峡县始终坚持聚焦问题,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各级各部门“两轮两翼”、九大专项的聚焦度、精神状态的饱满度、行政效能的快捷度和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上,把聚焦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日前,记者驱车在通往美丽乡村——黄狮村的乡间公路上,道路两旁的万亩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生机盎然,果农们正在一行行、一畦畦猕猴桃果树间进行田间管理。
日前,西峡县军马河镇后河村农民王志栓来到大樱桃基地,为自家300棵樱桃树苗进行松土管理。
一个盲人如何脱贫?初夏时节,记者带着疑问探访双目失明老汉姜中亮。
数据显示,2017年,孙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7万元,是17年前的48倍。
伏牛山百菌园成立于2013年7月,公司专注于打造食用菌生态产业链,完善食用菌“产、供、销”服务体系,是一家集食用菌研发、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建成80万袋规模的香菇种植基地,已就地转移15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华邦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香菇干制品、香菇罐头和猕猴桃果汁饮料、猕猴桃超微粉系列产品的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和韩国、美国等国家。
日前,记者走进光荣脱贫户石老汉的“新家”,摩托、冰箱、彩电、桌椅、衣柜等新潮家具一应俱全,就连席梦思床、褥子棉被、窗帘门帘都是新的。
范海军,回车镇档子岭村人,39岁,瘦小,一家4口人,妻子比他小10多岁,两个孩子一个上一年级,一个幼儿园,是2016年确定的因灾因病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