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 正文

淅川守水不守穷(美丽中国·和谐共生)

2018-02-07  来源:人民日报

2月初,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丹江口水库,静谧如常。

“109项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日前,记者了解到,丹江口水库最新一期水质全因子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持续向好。

河南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2014年,一渠清水从这里出发,直奔京津。然而,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淅川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却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能不能找到一条既保护生态又不耽误经济发展的路子?淅川的答案渐渐清晰。“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淘汰落后产业,转型绿色发展,讲述了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保水质、保生态,为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抛出抓钩,探入水下,顺势捞起枯枝烂叶,“走你——”,在水库渠首段,尚世杰等护水队员正在仔细巡查。

这支由“80后”组成的护水队共有42人,主要是大学生和退伍军人。“早上7点半就开始忙,天黑才能休息,天天如此。”尚世杰已经习以为常,“虽然护水工作单调乏味,但必须得有人做。”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淅川组建了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了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实行常态化护水。

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共移民搬迁16.5万人,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网箱,关停拆除禁养区400余家养殖场。淅川县还投资5亿多元在15个库区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推进户用沼气,建设沼气池4.1万座,每年将200万吨的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

构筑生态防护屏障,淅川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据统计,2017年10月以来,已经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0.9万亩。目前,淅川全县库周生态隔离带总面积达2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45.3%,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53.2%,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不能用农药化肥,土里照样生金

九重镇张河村曾是有名的辣椒村。“每年到7、8月份,上百家云贵川的企业都来张河村收辣椒。”回忆起当年场景,张河村村支书张家祥一脸骄傲。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落地后,张河村却为辣椒“犯了愁”。“县里说我们是核心水源地保护区,害怕种辣椒施农药化肥让水里氮磷超标。”张家祥说。

辣椒不能种,种什么?张家祥带着村民考察了好几个项目。2013年年底,他选中了软籽石榴项目,“虽然软籽石榴第四年才进入盛果期,但种的树能保持水土,开的花能观赏,结的果能卖钱,关键不用施化肥农药,既是环保产业,还是增收产业,种着放心。”

经过考察,淅川引入一家企业,负责软籽石榴的种植和销售。6000亩地相继流转出去,每亩地流转费800元,给张河村村民吃了定心丸。部分村民留在石榴林当工人,负责日常除草、施肥、浇水、剪枝等,“只要不下雨,见天都有活,一年能干10个月。”贫困户高国奇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在石榴林务工,加上地租和分红,去年收入2.8万元,“比以前强多了”。

4年过后,张河村盼来了累累硕果,软籽石榴打出了品牌。“我们的软籽石榴喝的是丹江水,吃的是有机肥,价钱卖得高。”张家祥脸上的骄傲又回来了。

张河村的成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参与

据统计,淅川县2017年新增1.2万亩石榴林,并探索出一种利益共享模式:政府利用优惠贷款政策、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建设等支持企业发展,企业按“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农事活动、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种植销售,到盛果期按比例分成,10%归村集体经济、40%归企业、50%分红给村民。

卢捍卫说,这种模式把村民、企业、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由过去的三心二意变成现在的齐心协力,“过去你把树种上,村民可能给你挖了;现在你把树苗给村民,他不光自己种,还像自家的树一样细心照料”。

推进高效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淅川县出台多项政策,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补贴,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基地走、服务跟着产业走。

截至目前,淅川县已兑付生态产业资金6000多万元,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薄壳核桃、柑橘、黄金梨等30万亩,3.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4000多名贫困户年增收近两万元。

水里不能养鱼,靠水也能吃水

淅川山清水秀,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在临近丹江的马蹬镇石桥村,老渔民王志新没想到,一把年纪又开始了二次就业。“同样是靠水吃水,以前是在丹江搞网箱养鱼,现在是在丹江风景区做保洁。”王志新说。

“在景区做保洁员,一个月有4000块。和网箱养鱼相比,挣钱多、还稳定。”王志新的儿子在景区边开了农家乐,王志新说,每逢节假日,农家乐家家爆满,“每天能有1万多元收入”。

近年来,淅川把旅游兴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修建环库公路,带动周边农家乐、观光园、采摘园等蓬勃发展,为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人均补贴7000余元。目前,淅川全县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吸纳贫困群众就业7000余人,带动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淅川还积极推动工业转型,2012年起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被关停。“我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主导、促转型,聚焦农副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狠抓项目建设、重推科技创新、力破融资难题、力推企业解困,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表示。

被关停的企业中,有一家企业原来生产烧碱、液氯等化学产品,最高年产值过亿元,是当地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企业之一。关停之后,借助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办了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等相关业务,山里的绿色产品经过加工和包装,获得了更高额的回报。另一家制药企业也积极转型,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多业并举,发展生态林果,初步形成了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链。(朱佩娴)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淅川 和谐共生 责编:张佳蓓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淅川县新媒体走进交警工作一线 助力平安畅通

    2月6日,淅川县委网信办组织举行新媒体走进交警工作一线采风活动,微观淅川、淅川交广、淅川广电传媒、掌上淅川、淅川门户网、淅川宛帮、亿搜淅川网、淅川林业等10余家新媒体参加。

  • 淅川县“四抓四促”确保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日前,淅川县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生产会议精神为载体,以“事故零发生、经济零损失、干部零追责”为目标,以“四抓四促”为抓手,对全县春节及“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

  • 淅川县西簧乡驻村第一书记党廷志:用心扶贫用行动济困

    自2015年任驻西簧乡新建沟村第一书记以来,县人武部党廷志按照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以“用心扶贫,用行济困”的工作决心,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带领全村群众走向小康之路。

  • 淅川县县长杨红忠深入寺湾镇看望驻村扶贫干部

    2月5日,立春后的第二天,艳阳高照,明媚的阳光给大山深处的寺湾镇增添了几分暖意。带着对驻村扶贫干部的深切挂念,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轻车简从,深入到寺湾镇看望部分驻村扶贫干部。

  • 淅川农民武建刚——养鸡改种树照样能致富

    从山腰向上望,林木密集,如果不是老武介绍,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个自动化养鸡场。养鸡场投资260多万元,最多时养过2.3万只柴鸡,年入40万元,却因核心水源地保护禁令被叫停。

  • 淅川县梅池香菇走出国门

    2017年,通过香菇种植,高斌挣了7万多元。在梅池村,香菇销售额近千万元,其中,49户188名贫困群众因种植香菇脱了贫。

  • 淅川县广泛开展“情暖贫困户”送春联活动

    1月30日,淅川县委宣传部在上集镇大坪村举行2018“情暖贫困户”送春联活动启动仪式,集中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赠送春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梁玉振出席并讲话。

  • 淅川县法院通过微信支付方案成功执结

    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淅川县法院成功执结,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路上,借力现代化科技技术,今后还将继续尝试和探索新技术为执行案件加速。

  • 淅川启动五大绿化工程促脱贫村变美贫困户变富

    淅川县日前针对2017年34个退出贫困村,启动实施公共绿地绿化、村部道路绿化、闲置地绿化、房前屋后绿化、围村产业造林五大工程,改善退出贫困村的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淅川:开展“双创”集中宣传助力美丽县城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城市“双创”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淅川县委宣传部组织文明办、广电中心、文广新局、县人民医院、香九厚园区办、龙城街道办事处、淅川县爱心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现场开展了此次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吸引社会各界2000多人前来观看。

今日热点

桐柏县扶贫农特产亮相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会 桐柏县扶贫农特产亮相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会

精品原创

内乡法院参加内乡县原创歌曲创作展演大赛 内乡法院参加内乡县原创歌曲创作展演大赛

图片新闻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